拜谒“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墓园
和谐陕西网讯 2019年3月10日上午,九九基金会组织50余人前往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义务植树。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基金会理事、企业家,还有老人和孩子。整个活动得到了中共武功县委宣传部、武功县文化旅游局、武功县文物旅游中心的大力支持,植树活动得到了美阳关景区的积极支持,也得到了西安前瞻影视的鼎力支持。“九九基金”为私募公益组织,非盈利机构,由知名投资人董俊先生出资设立。基金会倡导所有人拒绝非法集资,远离过度医疗,家庭相互理解互助,提倡健康阳光生活理念。每年重阳节,“九九基金”公开选出 “慈母仁父”进行表彰,表彰他们拒绝非法集资,远离过度医疗,为子女和社会默默付出的高尚行为,到2018年,该活动已举办了五届。
九九基金第五届“慈母仁父”代表蒋耀文为九九基金董俊会长赠送《翰林风雨•康海传》(上下卷)
在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的“康海墓园”,康海第22代孙康友民给大家介绍了康海的生平。大家集体向康海墓三鞠躬后,认真聆听了“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跌宕而又传奇的故事,了解“明代状元”康海在官场上刚正不阿,藐视权贵的秦人风范,铭记“秦腔鼻祖”康海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
九九基金第五届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蒋碧辉简要介绍了康海文化项目的发展历程,他说,2013年12月,西风啸歌大秦腔——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文化项目推介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协会议室举行;2014年8月,随着小说的宣传影响和康海文化项目的实施推进,康海墓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2015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亲笔致信咸阳市委,关心支持康海诞辰540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10月,知名学者雷涛、作家薄厚、新疆建设兵团原副司令员康克俭、中华康氏研究会会长康献堂等一行出席在武功和西安举行康海文化项目专题座谈会;2017年9月,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等出席康海墓园“散曲文化教育基地”铜牌授牌仪式;2018年10月,五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大秦腔—追风秦腔鼻祖康海》通过可行性报告,计划2019年开拍。蒋碧辉说,康海文化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中共武功县委、县政府在“挖掘秦腔鼻祖文化”的探索和实践,归根结底更源于一本书——著名作家薄厚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翰林风雨•康海传》。活动特邀九九基金第五届“慈母仁父”代表蒋耀文现场为九九基金会董俊会长赠送著名作家薄厚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翰林风雨•康海传》(上下卷)。
义务植树“开工”仪式上,董俊会长介绍九九基金的宗旨和活动目的。
拜谒完康海墓,基金会一行来到有“大唐第一雄关”美誉的美阳关文化景区义务植树。植树开始前,九九基金董俊会长介绍了基金会的宗旨和每年举办“慈母仁父”公益评选,以及义务植树等公益活动的目的。
植树现场
植树现场
九九基金第五届“慈母仁父”代表蒋耀文在栽植的树木旁
植树现场
美阳关文化景区是国家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名镇、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之一的武功古城商业旅游景区核心区域。该项目一期于2016年9月启动建设,恢复及修建了美阳关城门、金龟戏水美阳城、社稷坛、山川坛、风云雷雨坛、东坡古桥、眷德牌楼、庆善戏楼等历史文化景观,开辟了非物质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印象美阳文化演艺、丝绸之路仿古路演等。
董俊会长和父母亲栽植的树木
植树现场
小宝宝也参与植树了
植树现场
参观了解美阳关文化景区建设情况和整体规划
植树刚结束,天竟下起了小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虽然有些凉意,一棵棵刚刚栽植的树苗沐浴在春风春雨中,大家都觉得真是一个好兆头。之后,大家前往教稼台参观。教稼台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古迹,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发祥圣地。
武功教稼台
教稼台为覆斗形,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辟四门洞。传说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后稷,姬姓,名弃,为帝喾元妃姜嫄所生。他所在的周族为黄帝姬姓一支,世居关中,执农不弃,成为著名的农业部族。为了弘扬后稷事业,1934年,于右任在此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参观万教稼台,基金会一行品尝武功特色美食“旗花面”。“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七花面, 因它碗上飘的五颜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因它所用的鸡蛋花、葱花、带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是武功及周边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必做的一种面食,一般用来招待贵客。
武功旗花面
说起武功的旗花面,还有一段美妙的历史故事:相传明孝宗正宫娘娘得了一场怪病是茶饭不思,众太医束手无策。恰巧宫中有位厨师,农家出身,知晓娘娘是多食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便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正宫娘娘连吃几碗,皇帝听闻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在吃的时候,皇帝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后来,康海是弘治年间钦点头名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他是武功人,喜食面条,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的厨师学会作旗花面的方法。被罢官后,他带厨师回故里,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开来。七百多年来,旗花面一直在武功流传至今。
武功姜嫄水乡
品尝完旗花面,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的下着,可是这雨水并没有影响大家对武功古镇的留恋,很多人又结伴前往姜嫄水乡,在这个北方古镇领略江南水乡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