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心来对待别人
作者:刘子纬
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做到与人为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与人为善,我们首先要具有忍辱宽容的情怀。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即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采取极端报复措施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忍辱就应当像弥勒菩萨那样,“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宽容是指为人大度有器量,对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追究。具有宽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养的人,也是一位以善待人的人。对一般人来说,当你遇到他人的一些过错行为时,通常都会以一种歧视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常常抓住他人的过错不放,不肯给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以这种态度对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那些有心改过的人也变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过的机会。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对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则我们就能与人建立起温馨和睦的关系。 其次,令人生起欢喜心。人生在世,就是要让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过的更为开心快乐。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多理解宽容别人,多为别人著想,多说赞叹别人的话语,使人能生起欢喜心,这不仅是对别人的鼓励,还是在与他人有所争执时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应当经常以爱语来对待人们。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爱语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最好方法。当有人生病或遭遇灾难,受到恐怖之时,我们需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对你产生好感。不管是甚么人,只要他有优点,有发愿进步的信心,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良好的人,我们应当及时指出其进步之处,给予及时的柔软之语的鼓励,让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再次,要恒顺众生。要想与人结下善缘,就要恒顺众生。
要做到尽心帮助照应他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别人一定会受到感动,从而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时,即便是对你十分看不惯的人,当你能够真心善待他时,也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有时即便你对人的感情是你假装出来的,也会使人感受到你的热情。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好人缘的人都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假装喜欢别人,会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而且起不到甚么效果。人与人之间的敏感度,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让别人猜想到你对他的态度,从而让你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我们不仅能与人建立好人缘,而且还能使人对我们更加尊重。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忍辱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以令人欢喜的言行去感化别人,以恒顺众生的心态与人相处,以诚心的照顾帮助人,做到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则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不必强求
作者:刘子纬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烦心事、伤心事、痛心事、苦心事常相伴。现实生活中,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少,多的却是失意、苦痛。漫漫人生路上,忧愁和伤痛常伴随左右。本该幸福的生活往往却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化为无法触及的泡影,苦难似乎成了生活的主题,活着似乎是一场苦旅,我们不知道彼岸在何方,出口在何处。
感情不如意。感情世界并不是一个晶莹剔透、一尘不染的地方。在男与女的感情世界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多近?感情的纯度有多少?本真的感情是圣洁的,但感性的感情有时总会偏离航向,驶向重重迷雾。功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感情当成是一种游戏,一种可以“寄宿”的游戏,在“得到”与“失去”中穿梭游戏,辱没了爱情的神圣。人生苦短,我们需要在感性的世界中保持一丝一毫的理智,让我们不至于陷入感情苦海中太深,更不至于让感情的烈焰灼伤真正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感情的追逐中,一厢情愿的执着并不能换来你想要的完美爱情,当激情退去时,留下的也许只有悠悠暗暗的伤与痛。选择放手。
事业不如意。事业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的梦想,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追求事业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成就梦想,就算不懈努力,艰苦付出,思想上还得做好承受失败的准备。现实是无法抗拒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事业上的突破,除了自己要具备成就事业所必须的素质外,还得有幸遇到伯乐,还得学会处理错综复杂得到人际关系等等,总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常常失落,彷徨且迷茫的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其实,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如此这般,即使失意,也会无所谓得与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是说人生如意的人毕竟是少数。大作为、大造就必经大挫折、大磨难,百炼才能成好钢,炉火烧到一定火候才能变成纯青。苦乐人生,一切均是造化。我们喜欢欢乐却无法拒绝苦难,倘若没有苦难的对应存在,如何才知道珍惜欢乐的价值?人生,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乐。
学会宽恕
作者:刘子纬
傲慢心是成功最大的障碍。因为傲慢心的真实作用就是不让你发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不让你看见他人的功德和优点。人都自以为是,在家里认为自己没有错,在单位也认为自己没有错。你认为自己没错,对方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烦恼、矛盾、冲突。尤其是大家相处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的习惯、意乐都不一样,有点什么事情就闹情绪、起烦恼。这都是傲慢心在作怪。
人若是真想进步,首先要摧毁傲慢心。如果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怎么能学到这些优点和功德呢?如果你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怎么能改正这些缺点和错误呢?其次是嗔恨心。毁坏功德有四种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嗔恨心。在相续中生起刹那的嗔恨心,就会毁坏一百个大劫中所积累的功德和善根。有嗔恨心,会直接毁坏自己的相续,扰乱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带来很多不利。嗔恨心一旦生起,就会不由自主地造很多业,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得不到安宁,将来还要堕落地狱感受痛苦。以嗔恨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堕落地狱的因。
有人来伤害、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容易生起嗔恨心。其实这些都是修行的助缘,在帮你消业、还债。修忍辱是成就的阶梯,是成就的根本。没有人来伤害你,你怎么修忍辱?这是修忍辱的机会,也是磨炼自相续的一种机缘。作为修行人,就要在这样的对境当中磨炼、成熟,面对什么都不要太在乎,要学会容纳,学会圆融。
恭敬别人就是恭敬自己
作者:刘子纬
人有了恭敬心,才能对治傲慢心。 傲慢心有两个特点:一是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和过患,二是看不到对方的优点和功德。我们的家庭为什么不和睦,单位为什么不和谐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傲慢心。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和过患,觉察到的都是自己的优点和功德,矛盾和冲突就因此而产生了。
傲慢心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有傲慢心的人无法能够改变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有成就的。总是认为“我做得对”,“我说了算”,没有把自己放在低处,没有把他人放在高处,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有这种心态,你永远都改正不了自己的毛病和过患,也永远学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种人就像石头,永远不会有柔软的时候;就像木棒,永远不会有拉长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培养恭敬心。
什么叫恭敬心呢?第一,多看他人的优点,生起欢喜心,有想学习他人的优点的决心;第二,观察自己的缺点和过患,生起惭愧心,有想改变自己的决心。面对街上的乞丐或残疾人时还会想,我再怎么样都比他强!这也是傲慢心。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从心里要有这样一种恭敬、一种礼貌,才能对治傲慢心。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体现的是你狭隘的心胸。或许有些人表面上跟你客气,但是在内心不会恭敬你,这样实际上你还是在最低处。
你若是能把他人放在最高处,把自己放在最低处,实际上你在最高处。因为,这时候体现出来的是宽阔的胸怀,无限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他从内心里一定会崇拜你、恭敬你,所以说实际上你在最高处。这样,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你都不会有矛盾和冲突的。这样家庭也和睦了,工作也和谐了,一切都和睦和谐了。
容言 容事 容人
作者:刘子纬
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恭,是强而不锐,也是有力量的体现。容言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则听不得诤言;容言要有耐心。
没有耐心则听不到真言。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容言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谄言;还要有气量,听得进甜言蜜语,也容得下直言不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易事、苦事、难事、好事、窝囊事,凡事皆能装心中,一丝不苟地去办。易事认真办,苦事用力办,难事用心办,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办,窝囊事要理智地去办。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不因其易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不因有功而自傲,也不因无过而自喜。常人、能人、有功过之人,均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无论是常人、能人,还是有功之人,只是相互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功过有区别,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
平等待之,礼貌待之,以诚待之,这是为人的准则。以貌取人者,是俗人;以衣取人者,是庸人;以官取人者,是小人。无论地位尊卑、年龄大小,有功还是有过,均能以诚待之,方为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为他人所容。
知福 惜福 造福
作者:刘子纬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贫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都应该要有一颗知福惜福造福的心。要知道福不能享尽,福如果享尽了,后果就会十分可怕。生活之路无常而多变,幸福很可能在明天就消失殆尽,所以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千万要记得珍惜。
我们一旦放纵欲望,把幸福享用殆尽,那么幸福快乐的源泉就会枯竭。我们所说的惜福一是要爱惜自身,无度的放纵,必然会使身体过早衰老,染上疾病;一是要惜物,对一针一线,乃至一碗米饭都要有爱惜之心,这样才不会物品浪费。想一想一碗饭吃不完,便把它当作垃圾倒掉,这是莫大的浪费。或是吃不完也要塞入口中,这样做同样不是惜福,势必伤害身体。另外,我们还要珍惜纸张、水电等周围一切为我们造福的事物,时常保持一颗爱惜之心。每一件物品的生产都是需要投入精力和财力的。不爱惜这些东西就是不爱惜自己。
假如你用惜福的心对待友情,那么你会拥有很多朋友,每个人都会带给你快乐,你永不会孤寂;假如你用惜福的心对待亲人,对待家庭,你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这外角度讲,惜福其实也是一种权衡。 当我们处在失业、失学、薪资低下、工作环境郁闷、大气污染、路途遥远、病痛折磨、生活压抑、事业不顺、遭人误解、辛苦劳累而没有回报等等困境之中的时候,也许会报怨命运的不公。但少欲知足,想想我们依然拥有信念,拥有关爱,拥有遮风避雨的地方,拥有填一填肚子的东西,拥有阳光,拥有希望……而且在所有的困苦和烦恼之中,又无不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美好,我们又何不心存感激,视挫折和困苦为理所当然,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振作精神奋斗呢?
我们也常说平安就是福,不过先要知道平安是怎么来的。平安不是向外求的,因此心中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如果心中不满足,心不安,也就没有福。许多人知道有福,认为有福不享是傻瓜,应该有多少福享多少福。有的享儿女的福,有的享父母、丈夫、妻子的福,有的是享老福。可是光会享福是不够的,因为福享过了就没有;有福应该要惜福,惜福的人最快乐,并且进一步把自己的福分享给他人,这也是一种惜福。知道有福,但福报有限,就应该要培福。例如做好事让其他人得到幸福,就是培福。培福不一定要用钱,举手之劳或一句话、一个笑容都可以培福;培福的机会随时都有,过马路时搀一个小孩或老太太,坐车时让位子给残障的人都是培福。培福的人不但自己福更多,也会快乐。知道自己没有福,就要种福。培和种不一样,已经有了而不够,因此要培;原来没有福,所以要开始种。佛教说的福田有很多,只要别人需要帮助,能适当的提供帮助就是种福。此外,种福要在人间种,要在与人相处互动之间种。
“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当我们享受着极大富足的时候,我们应当怀有一颗惜福的心,常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并将自已所珍惜下来的财富布施给那些依然处于饥寒交迫中急需救助的人,我想这种布施所带给人的快乐,远远不是自己独自享受物质财富所能比拟的。拥有一颗知福惜福造福的心,我们就会时时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生活多一分知足,少一分抱怨,你才会活出生活的多滋味。
别怨天尤人
作者:刘子纬
我们要慢慢地调服自己的心,学会心平气和去体谅他人。不管每天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情,都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别人,最主要的是理解别人的心,感受别人的心,尤其要赞叹、敬佩别人的善心。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没有愿力,没有缘分,别人做了善事,我们就要去赞叹,去随喜,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知见批评别人,说别人,这样自己造业。别人的发心多大,你造的业就多大。
倘若别人真的发了善心,为一切众生去服务,你去批评别人,阻挡别人做善事,让他人行善的心退失,想想看,你造的这个恶业有多大?学会去体谅别人的不易和难处,这样慢慢的,我们自己的心会柔软起来,心里会充满对他人的慈悲和怜悯。这样你会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够理解、宽容,不去计较那么多,心量会越来越大。不去计较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事,你的心会很平稳,自己会很快乐。不要有那么多的怨气,觉得不平,然后自己生闷气,和别人结恶缘,不要那么傲慢,总觉得自己很对,很有道理,这样子,自己每天都很苦恼,因为自己的心中怨气太重,所以不能和善感应。自己心里有没有怨气,自己最清楚,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当你每天对这个看不惯、对那个也看不惯,不是认为这个人有问题,就是认为那个人有问题,这就是你自己的心不平,怨气太重,嗔恨心太强,所以你一和别人说话就和别人结恶缘。
自己做善事也做不了,为什么?心中有嗔恨,和善不相应。然后看到别人做善事,自己也不欢喜,会提出很多自己的知见,总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很对,去批评别人,其实这些知见没有用,这些知见都是源于自己的烦恼造成的。这个时候,知见越多,批评越多,自己内心的怨气越重,烦恼心越重,然后自己的生活也总出问题,因为内心的怨气重,必然感召外境的不顺利。 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感应,你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是自己业力招感,业力也不必想的那么笼统、模糊,反观自己当下的心念就知道,你自己心里烦恼强烈,就是自己的心中怨气太重,善心太微薄,你和别人交流时,别人也会察觉,你总是批评别人,说别人过失,自负傲慢,自然会让别人对你反感和厌恶,你自己的生活也总是不顺利。
自己的心里有太多的怨恨时,朋友想帮你帮不上,因为你自己内心排斥、拒绝,对别人不相信,听不进去良师益友说的话,所以福慧资粮修不起来,就是偶尔做一点点善事,也仅仅是积累少量的一点福报,结果自己也总苦恼,这就是自己的因果,当下就感受到果报。这个果报是什么?是当下自己的烦恼强烈,自己无法控制。这个果报的延续是什么?是离善法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相应。然后会违犯了更多的戒律,越来越没有信心,慢慢的善心降低,慈悲心减少,嗔恨心增长,业障越来越重,自己在这个时候还不觉得是自己有问题,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然后从这个地方离开,从善的地方的离开,和善友分开。自己的怨气不消,心不会平;自己的傲慢心不去除,善法不会相应;自己的习气不改,真的没有办法。
失败的婚姻大多是自毁的
作者:刘子纬
婚姻是需要经营的,美满的婚姻都是双方不断妥协的结果,因此,学会谦让,学会忍耐,学会多为对方考虑,才会保证婚姻的质量。其实绝大多数失败的婚姻都是自毁的,因为婚姻的奥秘在于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要和对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则很难得到幸福的婚姻,所以,聪明的男人会说半留一半,而聪明的女人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许多婚后总在吵个不停的夫妻,很少有想到吵架结果的,他们在折磨对方的同时其实也在折磨着自己,要知道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也不是可以坚持自己观点的场合,因此,当自己的情绪不满需要发泄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拿自己的那位当成出气筒。婚姻中需要情感的正确表达,需要善良和真诚对待对方,因此,美满的婚姻绝大多数把自我压缩到最小,把对方放大到尽可能的重要。
有的人感到婚后夫妻相处很累,总是有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甚至有的人还会莫名其妙的产生逃离家庭离开自己配偶的冲动。其实,这是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假如总是感到对方在事业上、在经济收入上、在给予自己精神财富方面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境界,甚至总在用放大镜窥视着对方的缺点,这样的婚姻迟早会出现裂纹。
有的父母会教唆自己的孩子在婚后一定要抢夺到家庭中的主导权,其实,婚后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是有需要某种决定时是可以采用商量方式的,绝大多数吵架的由头都是一方自说自话的做了某件令对方反感甚至极度不满的事件,或者是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的人婚后会把对方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是让对方从思想和精神上感受到婚姻的边界,而是采用简单甚至有点粗暴的方式来限制对方的行动自由,把不允许对方接触什么人,不允许对方与异性说话作为家庭纪律,从而让对方极度反感,从而会在情感上产生排斥。
坚守自己的爱情,把对方放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凡是不要太自我太计较,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不做,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把握夫妻相处的合理尺度,让对方既可以感受到家庭责任,又可以有不受压制的合理活动空间。因此,美满的婚姻是不断妥协的产物,而绝大多数失败的婚姻都是自毁的。
忍者无怨 必为人尊
作者:刘子纬
忍!面对挫折,能坦然;面对嘲讽,能凛然;面对名利,能淡然。漫漫人生路有太多的不如意,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不忘记自己的最终使命,我还是我。要能承受别人的嘲笑,这是一种雅量,同时也是能忍的标志。如果你不能接受一次嘲笑,将会受到别人更多的挑剔和攻击。人生中如果你不能忍一时之痛,那么你的痛苦将是长久的。其实,人生的各种境遇都是我们学习的功课,有人能处逆境却未必能处顺境。一个人将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的工夫做得够不够。把境遇转化超越,让自己从中获得学习成长的机会。一般人受到冤屈挫折心理上总是愤愤不平。然而,正因为愤恨难消,痛苦煎熬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如果借着面对打击来锻炼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击你的人看成来感化你的菩萨,谢谢他给你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心里没有怨恨,自然不会感到痛苦。
忍,是良药。能忍的人,走到哪都是海阔天空;不能忍的人去到哪都是对立冲突;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就如平常在报章上看到的社会新闻,总是有人因一时的冲动、控制不了脾气,而酿成大祸造成生命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忍,其实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事太在意的产物。 生活中人与人产生隔阂矛盾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忍让应是重要原因。很多人,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蛮缠,归根结蒂,就是要高人一筹,占人上风,只要人家俯伏,而决不向人服输,这是霸道的心态。须知物极必反,过刚易折,柔者则轫,绝非孱弱无能,而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以忍為大。
面对藐視也是这样,当想不通的时候,各种痛苦和打击随之而来,令自己疲惫不堪、身心憔悴;当想通的时候,原来是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我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坦然的放下,谁又能奈何的了我呢? 忍,在于自己。在家庭中往往有许多烦恼琐事,许多闲气,如果肯在小节上用些工夫,这些烦恼是可以避免的。一个能忍善容的人必定心慈事和,能使冤家忘其怨。而一个性情苛刻的人,一点亏都不愿意吃的人,只能使骨肉不相亲,骨肉之间都不能相亲何况是对待外人呢。可见人之亲疏,全在自己,不能专责别人。
忍,是一种心境,亦是一种稳定的心态。我们的世界不是孤家寡人的世界,哪有事事遂人愿?忍,虽然痛苦点难堪点,但为了將來“黎明的黑暗”又算得了什么呢?忍,能够潜移默化的磨练人的意志,但我更看重的是它那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这句话真谛何在?这里的“糊涂”是以“聪明”为前提的,这种“糊涂”是“聪明”中的“糊涂”,也是“糊涂”中的“聪明”。如果能达到这个境界,就能视世间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困。有这样一种坦荡的气魄还用得着在心上搁一把刀去受此折磨吗?
忍是天,忍是地,缺失宽忍,何处容身?如何立世?快乐何存?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拥有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一切,其中有好有坏,更有我们所必须忍受的!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 - 忍,并不是放弃,并不是没骨气,而是审时度势,避免无谓争斗的策略。 忍,能使激化的想法理智化,不至于冲动而后悔。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人与人当中,要学着突破种种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或生活难关,培养自己的韧性。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不是懦弱的表现反而是坚强的外衣。忍常被曲解,以为忍则消极退让,委曲求全,牺牲自我,结果走向悲哀。实则不然,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之办法,游而击之,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的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和矛盾。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在忍中去舍,舍是失去是放弃。能舍,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忍。生活中的大度宽容是一种“忍”的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忍是心灵的质量,是心性的境界。 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佛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忍后而发,则是拍案而起,毅然决然,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忍朝忍夕,忍耻忍辱,忍苦忍痛,忍饥忍寒。忍去是是非非,换来清清静静。仁为心,忍为行,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天下难忍之事,成常人难成之事。忍是一种态度,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忍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功夫。 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而是为了达到人生的某种目的,避免感情用事的一种思想方法。忍,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很多时侯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坏了大事或者做了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就很不值。
忍,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一种谋略。忍,不是表现得消极沉默,而是蓄势待发。忍,实质上是一种谋略。忍,实质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当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发生质的转换。忍,是意志的磨练,爆发力的积蓄。忍,是无奈时最明智的抉择,是暴风雨后明丽彩虹的酝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忍得住寂寞失落甚至屈辱和辛苦,等待和把握好进攻的最佳时机- - -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机会存在与忍之中。对于垂钓者来说,非常好的进攻方式就是忍。忍,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忍。 忍,无语。不说话并不代表我默认,那是因为我不想争吵。不争吵并不代表我屈服,那是因为我在乎你。同樣,说话并不代表我心理痛快,只是不想看见你难过。争吵并不代表我无理取闹,只是不想你一直误会。结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往大了说,世界无时不处在矛盾之中,小了说人与人之间也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诸如观点迥然不同造成的冲突,利益不均诱发的摩擦等等,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夫妻之间,同事朋友之间,长晚辈上下级之间- - -相互的争吵摩擦,互不认输,互不让步,针锋相对,甚至剑拔弩张,势不两立。忍是人群间的第一个原则。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需要忍。俗语云:忍得一時之气,免得百日之灾。仅有把这种痛苦的感觉和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其表现出来的忍是不够的,还须佐以不计较和不追究的宽容。忍,往往意味着随时化解委屈和不愉快,不让郁闷存在心中。 对长辈忍则孝。父母长辈出现过失,必须忍。婉言规劝而始终充满诚意,因此忍而悦。乃侍奉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个传心口诀,忍为孝。
夫妻间忍则和。人的一生漫漫几十年,能携手共同走完人生旅程的只能是夫妻,为此夫妻间的缘分应特别珍惜。夫妻整日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自己多忍一点,何必要争个高低呢?不争便没有吵,不吵便是和,家和就会万事兴。 对朋友忍则善。和朋友、同事、上下级相交,忍就是只取他人之长处,不计较他人之短处。如果遇上倔强耿直的人,需要原谅他的几多粗暴;遇到才智超群的人,需要宽容他的几分狂妄;遇到忠厚老实的人,需要体谅他的某些呆板。凡事多包容,善莫大焉。能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忍你。
言语忍。平时说话如果可以忍,忿恨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生活中,忍无处不在,忍无人不需。不能忍的人必然是害了别人毁了自己。勾践忍,才有三千越甲之吞吴;韩信忍,方得盖世威名之远扬。幸福和谐的婚姻生活需要忍,安全的驾驶需要忍,生意场适当的忍与让步会令你得到的更多。学会忍,领略忍的真谛,會在工生活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最终收获一份丰厚的人生果实。 忍,是古代圣哲处世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考验,一种智慧,一种学问!它并不是怯弱的借口,而是强者的胸襟。忍,可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骇浪为风平浪静。只要你能忍善忍,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忍带來的好处远远大於造成的损失。
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忍;一个人在事业上遇到挫折受到打击,要忍;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了他人的嫉妒诋毁,也要忍;一个人遭遇到朋友的误会亲人的误解,还要忍;一个人贫困落魄境遇不佳,更要忍;一个人功成名就前途远大時,特别要忍;一个人面对一切欲望一切引诱时,最重要的就是忍!忍,总是使人感到痛苦。人在利益面前,在气恨面前,在良心面前,能够忍,能够有容让之心,这便是一个好人的表现。其实,对他人的恶不记恨在心,这才是一个做人真正的标准!忍,是坚强,是力量,是无坚不摧、坚如磐石的信念!忍,是一种大慈悲的宽容。在生活中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我们说它污染空气,但也是它又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更加蔚蓝。当阳光照进室内会看到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飞舞,正是这些小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才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一个人的心里要是装了太多的不平,委屈,和怨恨,能怎样去从忍入德呢?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厚德]就包含着能忍善忍之德。忍是含纳万物,包容清浊,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大度胸怀。宽忍是素质、品德、仁善、博爱的综合体。 作为人,一定要有谦恭忍让的涵养。这种涵养可使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忿不怒,虚怀若谷地待人处事。今天的我们正处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难免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只有采用忍让的办法才可以调和人际关系,避免无谓的争端。
心,随之也轻松起来,感觉就两个字“淡定”,原来人是在忍耐中淡定的,“淡定”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它是指内在心态的修炼,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优雅的感觉。 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人际交往
作者:刘子纬
我们接触到的人可以分为:富贵者、贫苦者、初交者、久交者、年长者、年少者、正直者、势利者、仁厚者、刻薄者、豪气者、自私者、聪明者、愚笨者、诚实者、奸诈者、强横者、谄媚者、妒忌者、清洁者、患难者······
我们与有钱人、上司、高官、有名望者交往,首先要具有不卑不亢的态度。不卑表示人淡泊心和人格,不亢表示我无越礼之举,这样人家才会敬爱您。如过卑人家会以为我将有求于他或讨好于他,但这以过恭过敬之举易被富贵人生疑。过亢则易使人不高兴,因此而多是非。
对富贵贫贱者要采取同样的不卑不亢态度。在言谈举止中以诚恳之心对之。千万不要学世人的对富贵者恭敬礼貌,对贫贱者傲慢无礼,这样非但失去佛法平等大悲之旨,更宜招来世人对你的非议。世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气,因此第一印象在初交时很重要,必以诚恳的态度对人,“深处思利他,尊他为最上”,并以长久交往往之心以待。
要推心置腹、竭诚往来。因交往久了,知道对方的优缺点了,一定要严己宽人、多看人家的优点,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的可学之处。宜粗不易细、贵和不贵同。虽然年长之人的学识不一定高于我们,但他们的生活阅历必多于我们。因此我们要恭敬他们,多静听其言,并要使自己要用老诚的态度、稳重的仪表来交流,千万不要现浮躁之气、起争辨之心。
先观其心态行止,辩其贤与不贤,并择贤者交之成为益友,多听益友之言而请益之,这样对方必愿与我相交。对不贤之人,应多尽朋友之义而忠告与规劝、不可轻晦讥讽,虽存疏远之心,但对待的态度要与平时无别。如果对方有向善之举,要多加赞扬。 正直的人以诚信道义待人,与他们相交时不能有一丝虚伪之情,这类人多是世人说的菩萨心肠。与他们交往不管交情深浅,守正不阿、见善而行就是了。
所谓的势利之人,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势利小人。与他们交往千万要注意,人最看不上的就是这样的人,必须要具备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的灵活手段与之相处,不要太执己见之心,要将他们当成菩萨化现小人相来考验我们,多敷衍就是了,否则触怒了他们,我们的逆缘就来到了。在随俗中,不要增己之羞就是了。与他们的交往中看看我们自身是否也多少带有势利之心。
仁厚之人易受人欺。他们以仁厚待我,我必以仁厚待他,绝不可起刻薄之念。与他们交往可增长我们的慈善之心,他们扬人之善、隐人之恶,我们要称善相和,时间久了我们也会成为仁厚之人。 刻薄之人终不能成大事,与他们交往不管其如何刻薄,我们只能以宽厚之心待之。如对方认为我迂腐可欺,在宽厚之外要略加警醒他。他们虽然刻薄,但有时可直接看到我们的不足,虽然有言过之象,但我们可以自省。 豪气之人慷慨解囊、千金不吝。我们与之论交要胸襟磊落,见贫困患难之人多思济解之法,这样豪气者才乐于我结交。在交往中不谈势利得失之事,不斤斤计较细微之事,以他们为榜样,遇事则轻财仗义,见义则勇往直前,交往久了必会增长我们的布施之行。
自私自利之人,凡事从自己的得失着眼,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信条。与之相交可以施与小利,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对方,因人皆有向善之心。要想到只要是人都有利己之心,只是轻重不同罢了,所以我们要多自省。聪明人与聪明人相交,互相学习;愚笨人与聪明人相交,取长补短。但要注意这个聪明是世之聪慧,心思才智高于一般之人,也多善于交际,但常常我慢极重,夸口者亦多,我们确要实事求是之心,多学其长处来启发我们的闻思。
与他们相交切不可存轻侮之心。因有些人是大智若愚,但更多者或是性灵未辟、或是学习的少、或是天资鲁钝、或是局处僻壤。相交时要和颜悦色、教之善方、晓之浅理,但不可过于督责。他们都是认真做事,老实做人的人,这一点我们要学之。诚实之人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任何事都以诚实为本,从不杂含着虚伪成份。我们与之相交必先去除我们自身的浮夸之习,也不可以虚诈试探对方,更不可失信于人。学佛之人就是宜以诚实之心对任何事物。
奸诈之人多是貌似忠厚,内实阴险之人。如果观察他们不慎,常会受其坑害。与他们相交,要谦和自行、谨慎小心、似亲实疏、似敬实远,这样他们就无隙可乘了。就是我们一时疏于提防,被其所累,也不要生报负之心,当成是我们上了一课。 对这样的人,我们多不想与之相交,可对方非要强与我论交。论交之后,辱必常加身,我们等之温和、知而不校、受而不报,如再三如是,远而避之就是了。权当我们在修忍辱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徒伤感情、于事无补。此类人多是不知廉耻之辈,不知自尊自爱。他们谄媚我时,不是慕我钱财就是畏我之势。因此要时时提防。想我现有财势他谄媚,如我失财势之时必害我。对付之法就是我们淡然处之,常存畏惧之心。
妒忌之心人常有之,只是轻重不同罢了。如二人共事,我之才、我之势如高过对方,对正直人来说,我是我,你是你,绝然无关。而对妒忌之人就不一样了,他必思伤毁之法。我们在与之共事时,绝不能持才自傲,更不可贡高我慢。“随处伴谁时,视己较人卑”只有这样才能平安无事。 爱清洁之人,最反感不洁之人。与之相交必要先正容貌、整齐衣帽。这样人家才会与您论交,清洁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锦上添花、人多愿做。雪中送炭、多不愿行。人常言:患难之中见真情,在患难中最易得良友。对患难之人我们要问寒问暖、急其所急,财困施援、病则看护。在人际交往中,以自身的正行来影响身边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这样就更利于您的修行。愿我们随缘、惜缘。
刘子纬简介
刘子纬,男,汉族。1985年3月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二级作家,高级摄影师,书法家,评论员。现任中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华文作家杂志社总编。
首届“世界读书日”全国征文大赛特等奖
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
荣获“2006年度全国新星作家”新星奖
中华宝石文学奖学2004-2006杰出新人奖提名奖
和谐中国2007年度德艺双馨优秀作家
2008年 改革开放 三十年“康乐杯”全国老少诗文对联、书画、摄影大赛中老年组文学类最佳创作奖
2008年度中华十大创新杰出人物奖
2009年中华风采人物
2010年中国时代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2011年度中国时代杰出新闻文化贡献奖
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全国政协礼堂亲切接见。
刘子纬通联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小东门风景林场六楼《社区文化》编辑部刘子纬收(邮编716000)
刘子纬电话:13468596665,刘子纬QQ空间:http://2486808735.qzone.qq.com ,刘子纬QQ:248680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