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当下中国,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中国的书法艺术活动呈泛滥之势,全国各地都在举办书法展览、书法比赛、书法讲座,书法市场也跟着火爆起来,于是江郎才尽的文学中人,胸无点墨的各色闲人,仕途失意的政府官员……都做模做样地做起书法家来。
附庸风雅与自认高贵也就成为一种文化思潮,政府官员的办公室与商界老板的办公室,墙壁上都挂着横横竖竖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不是写着“厚德载物”、“高风亮节”就是写着、“宁静致远”、“难得糊涂”,作为崇尚传统文化的黑色见证。其实,许多官员与众多老板不是“贪赃枉法”就是“脸厚心黑”。在权钱交易的黑金社会与权力寻租的黑金市场,官商勾结,大捞钱财,上行下效,显规则与潜规则同采并用,既不“高风”也不“亮节”,既不“宁静”也不“致远|,当然更不“糊涂”,墙壁上书法作品中的警世名言是让别人看的。由于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欣赏书法作品,就喜欢黑白艺术,就崇尚附庸风雅,书法作品也就成为行贿受贿的艺术手段,书协主席也就成为书法家争相抢夺的显赫位子,因为书法艺术早已异化为一条黑色的利益链,早已经丧失了本来就凌空蹈虚的艺术精神……
久久凝视墙上的书法作品,久久审视作品里的警示名言,我心里不免产生了怀疑。哦,我想弄清,这黑色的书法艺术,内里是否包裹着黑色的哲学、黑色的美学、黑色的灵魂,在“近墨者黑”的视觉熏陶下,竟然让本来洁白的人生变得阴沉、复杂、幽暗了!
二
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但见自然世界呈现出一种五彩缤纷的色彩,人类诞生、存在、养成在自然世界之中,在生活、模仿、生产、学习、创造的过程中,久而久之,无论服饰、建筑、饮食还是文化、精神、艺术,也自然濡染上了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
哦,自然世界,无论日月星辰还是山川河流,无论花草树木还是鸟兽虫鱼,其色彩是原始生命的色彩,因而色彩呈现出多样的、鲜活的、明亮的、变化的、斑斓的特点。天空是蔚蓝的,太阳是鲜红的,月亮是金黄的,星辰是银色的,土地是绿色的,海洋是湛蓝的,森林是绿色的,沙漠是橙色的,生长的叶子是绿色的,开放佛的花朵是五色的,成熟的果实是七彩的,还有飞翔的鸟儿、游动的鱼儿、开屏的孔雀、奔驰的骏马……都呈现出明亮、鲜活、斑斓、缤纷、多样的色彩,充分展示着自然生命本体的原始特色。
自然的色彩,来自于自然的鬼斧神工,来自于太阳的热情照耀,来自于生命的欲望冲动,来自于个体的特性追求,充满生机与活力,昭示希望与光明,正是这种色彩塑造了人类服饰、建筑、饮食、文化、精神、艺术的色彩,形成了人类生活、精神、文化的韵致。
三
自从人类产生了绘画艺术,色彩便成为西方民族一个十分鲜明的艺术语言,在绘画中表达着独特的涵义,随着人类生活的进步,绘画历史的演进,审美智慧的升华,色彩、艺术、文化在绘画中达到了审美结合,画家们开始运用色彩的不同语意来传达各自的心声。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活、劳动、休闲中就发明了绘画,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人类智慧不断升华,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绘画材料不断变化,色彩颜料不断丰富,绘画艺术得到了发展与升华,从古代绘画对自然原色的表现,发展到现代绘画对文化观念的表达,绘画从客观世界走向主观世界,画家运用线条与色彩将文化、精神、情感注入画面,绘画色彩不再是原始、单纯、表象的色彩而成为生命的文化、精神、感情的色彩,绘画色彩像太阳一样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对鲜活、斑斓、明亮的生活的向往。
黑格尔在《美学》中写道:“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图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从素描到油画,西方绘画开始注重色彩的表现力。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三位艺术大师,将绘画的写实技法推向顶峰,形态准确、色彩和谐、画面绚丽,达到了十分逼真的视觉效果。文艺复兴之后,一代古典油画大师们,尽管在艺术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在绘画色彩的运用上,基本上都是按照再现色彩的感觉进行作画的。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画家开始用色彩作为表现外光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时候,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相继在欧洲画坛产生,画家的视觉集中在丰富多变的色彩上。
现代绘画的显著标志就是新观念的产生,经过美学家在心理学上的探索,画家的绘画色彩从自然表现转向观念表达,因而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说,绘画最重要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主张把绘画的颜色、线条和形状发展为代表思想与唤起情感的视觉语言艺术。
四
当色彩成为绘画重要的艺术元素,到了印象派时期,印象派画家塞尚强调色彩的主观意念,色彩被提升到了主观精神的运用之上,
色彩表现力在于动人的色调,不同的色彩与不同色调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自然世界中,绿色象征着生机、希望与活力,蓝色象征着深沉、优雅与永恒,红色象征着热烈、激情与力量,黄色象征着亮丽、灿烂与高贵,而黑色则象征着黑暗、死亡和悲哀……情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里现象,也是人类对生活物景的生命体验,绘画色彩的象征语意源于自然、生命与文化,也就自然融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撼动人们心灵的琴弦,超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以潜在的隐喻性与观赏者达成心灵共鸣。
由于人类的文化历史和生活经验的积淀,色彩自然会影响人的情感,明亮、鲜艳、斑斓的色彩,象征兴奋、欢乐、喜悦,黑色、晦色、灰色的色彩象征着阴暗、复杂、悲痛,艺术家正是利用色彩的情感语意表现自己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感染心灵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色彩是近现代西方油画艺术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具感染力的绘画语言之一,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是能够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当色彩表面的印象发展成为深刻的内心体验,造成情感的震动,就像在一个优美的回声里让心灵进入共鸣。
色彩作为自然界的原始存在,本身是不具有思想和情感,由于人们生活在色彩缤纷的世界中,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引起情感的联想,从而产生色彩的情感表现。如人们看到红色和黄色就会联想到太阳的光和热,自然把金红色调和金黄色调同希望和朝气蓬勃等情绪连在一起,而阴沉的天空、黑色的夜晚、灰暗的监狱,就会使人产生郁闷、哀伤、恐怖的情绪,可见色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的影响。诗人歌德就把色彩分为积极的色彩和消极的色彩,认为鲜艳、明亮、温暖的色彩能产生出一种主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进取的态度。
在近现代西方的油画领域,色彩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视觉、精神、情感的综合。近现代西方绘画的个性色彩,从浪漫派画家到印象派画家,梵高是以色彩情感著称的画家,情感色彩是梵高作品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梵高的每一幅作品都像金光四射、灿烂夺目、生命幻化的太阳,最著名的《向日葵》,在蓝绿色背景的衬托下,深黄色陶罐中的一丛丛阳光、温暖、灿烂的葵花,展现了在明亮的阳光下。向日葵的生命力,饱和、耀眼、辉煌的色彩,如金色交响曲一样,完美地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热爱。
在艺术理论中,色彩情感在油画中表现非常出色,梵高就说色彩是“为了表现人炽热的情感。”,色彩象征是西方文化自由性、开放性、鲜明性的表现,其色彩语义是多彩的、鲜活的、透明的,也由此带来了西方人生活的自由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色彩。
五
通过对西方油画色彩的论述,以西方文化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的价值取向与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自然化、个性化、鲜明化的象征语义为参照,来反观中国书法艺术的色彩,就会看到中国书法色彩语义的一元化、灰暗化、神秘化倾向。
传说在周朝时,刑夷擅长诗画,一天在河里洗手时,捞起一块松炭,发现松炭的黑灰能够染色,发明了我国原始的墨汁。这一发现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自然的色彩是多元的,黑色作为一种色彩具有不可否的存在价值。问题在于,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理论,却把黑色作为一种与白色两极对立的文化符号,在纳入书法艺术辩证的过程中,绝对化为一种具有精神意义、审美价值、象征语义的色彩,在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深重、浓厚地浸淫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情感,从审美视觉、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影响了中国人。
从根本上讲,中国书法黑暗色彩的运用与象征,是在中国的阴阳哲学、神秘文化、皇权统治、专制政治、愚民教育生活背景下形成的,所以书法色彩的象征意义,具有强烈的愚昧化、政治化、灰暗化、神秘化、奴役化的色彩特质、审美寓意与精神倾向。
六
什么是中国书法?有论者说,书法表现了天地的阴阳关系,体现了万物的对立统一,反映了书者的文化、精神、修养,在我看来。书法就是以具有象形特征的汉字为基础,用特制的毛笔来书写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各种书写体式的文字游戏方式。
书法艺术与象形汉字同时产生,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追根索源,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是从甲骨文到金文篆,虽然都有对书法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可还是实用性工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如果从书法产生的所谓的艺术审美形式来看,春秋时期发明的小篆,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自觉审美特征的书法形式。
秦代是书法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到了两汉的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基本齐备,从唐代到清代,是在汉字的书体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
从秦朝到清朝,书法的发展是在皇权统治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下的进行的,因而就带有深厚的政治印记与浓重的文化痕迹。在封建制度下,从庶民到皇帝,建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文化基本上被上层的官吏与文人所垄断,下层人民要想进入社会上层或统治阶层,必须通过学习钦定的“四书五经”之类读本,参加科举考试。
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改变命运的激励下,考生们要参加科考选拔,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书写技能,因而书写技能也就在民间开始传播开来,成为中国人可以炫耀的一门技能。
七
从两汉到隋唐,书法在科考选拔中,因为一手漂亮的书法能赢得考官甚至皇上的欣赏,天下文人莫不倾力,由于毛笔成为书写的主要工具,推动了毛笔书写的普及,培养了一代代书法家与批评家,毛笔书法从实用经受科举制度的推动,最终发展为所谓书法艺术。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高层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往往也会影响一代书法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不但自己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而且还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加以褒扬。宋徽宗赵佶是出色的书法家,扩充翰林院,集中书画家,编辑书法谱,刻印《大观帖》,康熙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乾隆崇尚赵孟頫的书法……都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普及产生了推波助浪的作用。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与教育背景下,一代代文人士大夫,因为在皇权专制下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也难以运用文字表达异端思想,除了饮酒、吟诗、作赋外也养成了学习、创新、变异书法的兴趣,也就产生了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怀素、欧阳询与柳公权,北宋的黄庭坚,明代的文征明与董其昌……这些书法家。这些书法家的产生,就成为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效仿者自然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在皇权专制政治统治下,因为入世忠君报国不得就只好出世独善其身,退避山林江湖寺庙,就养成了消磨时光、把玩器物的闲情逸趣,这时候书法正好成为其研磨挥毫、宣泄郁闷的艺术形式,何况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神世界里,本就诗书画三位一体。如果品咂文人士大夫诗书画的文化价值、精神取向与艺术趣味,就会发现其画作与书品多是因为功利得失、官场失意、情感郁闷或者心怀隐忧、看透世事、逍遥世外的消极之作。
因而,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书画里,不是隐居山林就是独钓寒江,不是茅菴孤舟就是残荷衰草,充满了凄凉的情绪与灰暗的色彩,恰好水墨画与毛笔字用的材色就是或浓或淡的墨汁,正迎合了这样的艺术境界,让书法这样的黑色的花朵在幽暗的心灵背景下肆意开放。囿于这样的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精神背景下,一代代文人士大夫根本没有没有想到,这种传达衰志、崇尚灰暗、排斥艳色的灰暗的书品,因为长期的濡染、浸淫、熏陶,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心理构成了极大的污染,形成了中国人灰色而晦暗的审美心理。
如果儒家思想与法家学说,对人的思想自由产生了禁锢作用,使汉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功能异化为书写技法的功能,那么道家的阴阳哲学则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引导作用,谁想到中国书法中的阴与阳、藏与露、刚与柔的技法,也培养了中国人阴阳、复杂、晦暗的心理。
八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稳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元化的哲学思想、集权化的政治体制、等级化的社会关系、专制性的文化环境……
由于不能运用文字自由表达个体的思想感情,于是在具有象形特征汉字与阴阳思辨哲学的基础上,产生了背离文字正宗功能的书法。由于书法运用黑白两种两极对立的色彩完成作品,产生了审美视觉的单一性、黑暗性、消极性。由于长期受到的黑暗的书法与书品的浸淫与濡染,让中华民族的心理世界、精神特性与视觉审美变得灰暗、黑暗、晦暗,已经到了必须进行神审视、清算、反思的时候了。
其一,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根据有与无、天与地、日与月、乾与坤、男与女、夜与昼、黑与白等一系列对立存在的事物,概括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自然哲学,成为书法的指导思想。老子就“黑与白”两种颜色进行了思考、辩证与定位,在《道德经》中这样说:“知白守黑,为天下式。”由于书法创作的主要材料是黑色的墨和白色的纸,书法根据道家哲学对“阴与阳、黑与白”的这一论述,形成了书法的创建思想、精神审美、意境构想的理论依据。
其二,在中国皇权专制政治统治的历史时期,从汉代开始,统治阶级的统治理论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提倡君权统治,实行严刑苛法,并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对臣民要求忠孝与服从,并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规范加强其统治,倡导“礼仁一体”。儒家学说适应皇权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秩序起到了作用,却使人从身体到精神都囚禁到专制主义的牢笼之中,极大地束缚着人性、思想、精神的自由发挥。
其三,当文人在现实中无法躲避儒家礼教与法家政治统治的时候,当文人无法在政治上运用文字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当文人在精神上寻求解脱、追求情趣、驰骋浪漫以满足想象的时候,于是道家具有天地空间、虚幻特性、自由精神的哲学,成为文人在现实中寻求超脱的精神追求,而在闲暇之余书写具有象形特点的汉字就成为其摆脱空虚、消遣人生、游戏文字的最佳方式。
其四、儒学强调中庸与中和,强调整齐划一,发展个性则是离经叛道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要守旧法、循规蹈矩,不偏激,必然造成人性精神、个性精神、创造精神的丧失,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物一色的状况,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势必选择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因为灰色是复色,是中性色,符合中庸与中和,与其它颜色结合都不会发生冲突。这样哲学、美学、文学代代相传主导着生活与艺术,黑、白、灰的色彩,就在人们生活、环境、心理不自觉地沿袭下来。
五、据说伏羲创八卦,文王阳八卦,产生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哲学思维,由于阴阳哲学的影响,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建筑是黑瓦白墙的灰调配色,中国围棋的棋子也只有黑白二色,丧葬的时候也是黑白二色,而中国画一直排斥鲜活、艳丽、缤纷的色彩的运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艺术,当然更是黑与白的独立王国,除了皇帝御批点朱时,任何人使用非黑白的其它颜色书写,就被认为是心怀叵测、犯上作乱与离经叛道,是要受到惩罚的。
总之,固守宗法、纲常、名教,主张惟政、惟上、惟君礼法,提倡中庸、中规、中和美学的儒家学说,以不平等的君臣民等级思想压抑人的求异思维、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强调做人要不违规、中规中矩、不偏激,墨守旧规,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伦理、文化环境,因而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人在生活色彩的选择上如同书品一样,由此导致了中国人对鲜活的、生动的、艳丽的色彩的排斥,而喜欢白、灰、黑三种古老、神秘、厚黑的颜色。
在中国皇权专制统治的社会里,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深思,任何人的文章尤其是奏章,不能使用除了黑色以外的任何颜色,而使用红色是皇帝一个人的权利,这分明体现了皇权意志,黑白二色的书法作品,按上红色的印章,正是不可违拗的皇权意志的象征。
九
有人说,被称为黑白艺术的中国书法,并非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还点缀印章的红色,当书法作品完成后,按上红色印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经过精心装裱,书法作品又是另一番情景,白纸、黑字、红印三色一体,让书法作品成为体现美学的完美艺术。
然而在我看来,在中国的书法作品中,只有红、黑、白三种颜色,从而排斥了黄、绿、蓝、粉、橙、紫多种颜色。如果说“红”代表了皇权统治的权力意志,“黑”代表了官宦官吏的政治与文化精神,那么白就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当代表官宦官吏的黑色马匹,在普通百姓惨白的生活命运背景上任意肆虐一番之后,就会得到代表皇权统治的权力意志的朱红印章的钦定,充分体现了皇权统治时代的政治专制思想、文化浸淫精神与艺术审美取向。
正是书法中的红、黑、白三色,象征政治专制、文化禁锢与精神压抑,不仅造成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灰暗色彩,而且造成了中国人思想、精神、情感的奴性。柏杨先生所说得酱缸文化其实也就是复杂阴暗的黑色文化,将中国人长期濡染成鲁迅先生所说的麻木不仁、阴暗混乱、化智为奸、消极颓废的国民性。中国人虚幻精神、奴性精神、流氓精神的形成以及“厚黑学”的积淀与“潜规则”的风行,与之有着深刻的关联性。因为受黑色文化的长期浸染,人们本来洁白的心灵已经被污染了,这种象征意义正是黑墨对白纸的浸淫。
由于受阴阳性、神秘性、专制性、阴暗性、灰色性的传统文化、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的长期浸染,在历史社会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是黑色对白色的奸污、肆虐、浸染后的灰色的调子,异常的举动、特殊的装束、亮丽的色彩就意味着妖艳、不正经、风流的行为。我们看到,凡是政治专制非常严酷的时代,人们的服饰是灰色的,生活是灰色的,精神是灰色的。这种遗风根深蒂固,在几十年的文化革命中,人们的服装就是黄、灰、蓝三种颜色,穿花裙子留卷发头就是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因为花裙子与卷发头是人性对政治的挑战。
难道不是么?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由于长期受皇权政治的统治的影响,由于长期受儒法两家专制主义与奴隶主义思想的影响,由于长期受书画艺术灰暗色彩的影响,中国人既变得少年老成又变得心理阴暗,既懂得化智为奸又懂得老谋深算,心理复杂而阴暗。
十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就是色彩,人的心理之所以受到色彩的的影响,是因为人的情绪直接受到色彩的刺激,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人的行为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可见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
我们知道,颜色源于自然原始的色彩,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叶,金色的太阳,橙色的橘子,白色的云朵……看到这些与自然色彩一样的颜色,自然就会联想到与这些事物相关的感觉体验,这是最原始的影响。红色给人带来热情、积极、奔放、庄严、喜气和幸福的感觉,绿色表达生机、活力、永久、新鲜、生动的意涵,蓝色则让人感到沉稳、悠远、宁静、平和、高贵,白色则象征着纯洁、神圣、雅致、善良、梦幻……
黑色与白色代表着色彩的阳极与阴极的两极,是对色彩的最后的抽象,将鲜艳、缤纷、斑斓的具象色彩消匿在两极色彩背后,太极图案中的阴阳鱼是黑白两色对立、交互、循环的表现,黑白两色具有色彩抽象的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但是却失去了赤橙红绿青蓝紫的色彩多元、鲜活与艳丽,将世界的色彩凝固在黑色与白色的阳极与阴极的两极视点上,并且由黑暗与雪白两色相参与混合产生出灰色,而在色彩世界中灰色是中性色,无止境的灰色就意味着晦暗、死亡与虚无。
康定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就像太阳的毁灭,永恒的沉默,意味着没有未来,没有希望,而白色则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彩,黑白两色相映却可以表达对对死亡的恐惧与悲哀,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的精神。在中国,从宫廷到民间,出殡丧葬的时候,人们为什么用黑白布来表达气氛的灰暗、表情的晦暗与心灵的悲哀,就是因为黑白两色代表着失去、别离、绝望的情绪,然而人们所做的神台、童男童女、花灶却是多彩的,就是希望死者到了另一个世界,能获得生机、希望与幸福,因为彩色代表着鲜活、缤纷与斑斓的生活。
由此来看中国的书法,书法崇尚、运用、渲染的黑白两色,究竟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样的色彩刺激,什么样的心理暗示,什么样的情绪表达,就基本上明白了。哦,为什么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为什么中国人服装是灰暗的?为什么中国人的表情是麻木的?为什么中国人的心理是阴暗的?为什么中国人的精神是浑浊的?……除了受到皇权政治的专制,除了受到法家思想的禁锢,除了受到儒家精神的奴役,除了受到生活苦难的折磨,与中国的书法黑色文化的浸淫、濡染、熏陶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书法色彩的单调与效果的灰暗令人难以达到审美认同,书者将一团黑墨涂抹在一张白纸上,构成黑白相映色彩单一的作品,为了点缀就按上印红,但不能改变主体色调。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理论,也许黑为阴白为阳,或者白为阴黑为阳,在书写过程中墨是主体纸是客体,黑是主宰白是被主宰,是一滴滴墨汁对一张张白纸的施虐过程。在书写时书者手中是一团黑墨,眼前是一张白纸,心中是一片灰色,一笔笔的慢书或狂写,本来五彩缤纷鲜活亮丽的世界变成了灰白。长期下去,书者的心中哪有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呢?只能愈来愈单调与灰暗,“近来者赤,近墨者黑”,难道人们的视觉色彩、心理色彩、精神色彩不受到黑暗色彩与精神的濡染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书法者们的主体精神。先看一类是江郎才尽的文学中人,文学体现作家追求正义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是富有激情的活动,许多作家放弃文学而捞起书法,原因是思想浅薄或受阻,是精神颓废或扭曲,才华燃尽或丧失,只好退而求其次以书法装点脸面。再来看胸无点墨的各色闲人,这类人本就是没有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赚了点钱或者无所事事,爱上书法就是为了附庸风雅为了打发时光。最后看仕途失意的政府官员,当升官不成仕途不畅,他们为了弥补失意就想在艺术圈里捞虚名来粉饰人生,书法既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精神,自然成为首选。综上所述,三类人的精神都趋向消极,也正好应和书法消极、灰色、幽暗的精神色彩。
由此可见,中国书法思想内容的陈腐性,中国书法阴阳两极的对立性,中国书法色彩表现的单一性,中国书法审美视觉的灰暗性,中国书法心理暗示的消极性,中国书法文化价值的虚无性……都表明中国书法是一种虚无、消极、黑暗的艺术。
十一
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自然世界呈现的缤纷的色彩,深入生活世界观察,人类在生活过程中,无论服饰、建筑、饮食还是文化、精神、艺术其实都追求多元、鲜活、生动的精神,由于上述原因,在中国导致了思想、美学、艺术、情感、心理的灰暗,值得进行反思。
我们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具有宗法礼制、政治权谋与道德 规范的专制、单一、黑暗的艺术色彩,在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圈或者汉文化领域十分严重,艺术色彩与专制思想、奴役精神一样构成了对生活美学的深刻影响,无论平常生活、婚丧嫁娶还是节日节庆,汉民族不会向少数民族那样载歌载舞,丧失了自然的、生动的、鲜活的是色彩,然而在少数民族与边远地区则相对淡化,因而少数民族与边远地区人们的文化、风俗、服饰、生活、艺术就呈现出多元、亮丽、缤纷、生动、活泼的色彩。
无论藏族、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的服装,不仅样式多元而且色彩亮丽,常常穿着色彩缤纷的服装载歌载舞,创造生活的快乐,而汉民族的生活受文化、礼法、艺术规制的限制,则是中庸中规中矩的,而传统的民间美术是也与正统美术不同,一反中国正统书画的黑色的抽象性,而具有生动性、生活性、多元性,尤其在色彩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色斑斓。
民间美术是色彩美学的重要载体,它的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民间精神,这种民间精神就是对正统书画美学的反抗。从历史上来说民间的美术色彩,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蕴含深刻的文化精神,其文化精神就是挣脱汉民族的政治、文化、渗透、笼罩与浸染,给自己的生活保留一片富有个性、色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天地。由此作为参照,可见中国书法所具有的黑暗性对儒家文化圈或者汉文化领域的人们生活的污染。
有论者说,崇尚自然是道家的思想精华,其自然观浸润到美学、文学、艺术领域,书法作为民族艺术形式,深受道家自然审美观的影响,道家“天人合一”与“逍遥自由”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是道家将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抽象为两极的黑色与白色,在回归朴素的时候产生了灰暗的视觉效果,导致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阴暗、消极与颓废,绝不是对自然色彩的崇尚,而是对自然色彩的极端化表达,是值得我们深思、批评与纠正的。
自然色彩是多元的,证之于西方绘画、民间绘画与敦煌壁画,这应成为书画艺术的色彩原则,因为人类追求富有个性、多彩多姿、生动鲜亮的生活美学,中国书法将缤纷色彩抽象为黑白两色,产生灰暗的视觉与心理效果,难道不是一种精神幽暗的艺术吗?
作者简介
鹿志锋,西安市灞桥区人,笔名晓风,副研究馆员,作文教育研究专家,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杂文家学会会员,东方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西安市少年文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哲学、文化、文学、人生、教育研究并进行文学创作,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文论、评论和文化随笔150余篇;现已出版散文诗集《诗人与歌手》、散文集《守望家园》、文学论集《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凡三部;准备出版诗集《东方恶之花》、学术著作《文明悲剧与文化进路》、散文集《鹿志锋中篇散文集》、文化随笔《为杀我者出谋划策》教育随笔集等;作品获得多种奖项,《重建中国人的道德》获得陕西省首届“世强杯”鲁迅杂文一等奖,《民族魂与中国梦》获全国主题征文一等奖。
邮编710038电话13572943315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