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明代西安府武功人,今天陕西咸阳武功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及状元。他做为明代关中出现的大才子,他对关中出现的先贤推崇备至。在这些人物中他最称道的是教民稼穑的后稷、编著《史记》的司马迁、开创“关学”的张载,特别是对张载更为推崇曾说:“宋儒言治, 要之, 躬行鲜而粉饰丽。若夫子, 盖周、孔之后一人而已”[1]。这也就表明了他必然继承起关中前辈从后稷、周文王、周公、秦始皇、董仲舒、司马迁、白居易、张载等这些生于斯、死于斯人的特质传统,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虽然是由横渠先生总结,但是它能够代表概括关中先贤的优良传统。另外自古以来关中秦人形成的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直言不讳、务求实效等都对康海的人品学问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康海是有崇高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使命感及具有秦人特性风格的才子,他在殿试考策论时力陈改善吏治、裁庸任贤、兴利除弊,令主考官拍案惊叹。弘治皇帝朱祐樘赞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2]遂被皇帝御笔钦点为头名状元。这是他继承发扬关学务求经世致用实学精神及秦人实话实说直言不讳特质的体现。康海这位举世著名的大才子虽然以他的文学、散曲杂剧《中山狼》、史学著作《武功县志》名世,他没有写过专门论述过教育、也没有写过专门的教育著作,但是笔者以为这不能说明康海就没有教育思想,任何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的教育影响别人,更何况这位被认为“秦腔鼻祖”“明代前七子”魁首的有经世之才的大文人康海。故笔者以为康海是有教育思想的,他的教育思想就蕴藏在他生平所做的事情、所写之中。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文学著作、散曲著作、杂剧戏曲作品、史学专著中无不包含着这为关中大才子的教育思想特色,继承前人优秀教育思想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复兴的神圣使命。本研究就是笔者通过搜集康海生平资料及其著作。发掘康海这位明代第一状元具有博古通今;学贵独创;寓教于乐;经世致用;学必济世这些教育思想特色,通过论述这些教育思想特色然后再揭示当前的启示意义。引起人们对关学这位才子研究重视是笔者最期望看到的。
一、康海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
这是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康海生平及著作的深入研究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归纳整理发掘出康海身上蕴藏教育思想的下列鲜明特色。
(一)博古通今
康海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状元,他之所以能够在殿试时最后稳夺魁首,摘取状元的桂冠,与他在世代儒家接受的教育及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密不可分。康海自幼聪慧好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经、史、子、集都在他研究的范围之内。他对先秦的如《易经》、《诗经》、《离骚》、《春秋》等文学作用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于汉代文史祖宗司马迁著的《史记》也是特别的推崇,从这些名著中吸取古人文以言其志的精华之所在,吸取故人写文章优秀的都是在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体悟,对于从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而来的那种只注重形式的优美而忽视真实的文章抒发情感而进行极力排斥。他不仅对古人写文章的有了解,而且还对于当时明代文坛的只是注重形式的文体如台阁体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反对,提出了文必“先秦两汉”的正确主张见解,主张吸取前人的精神写些对现实有用的文章,他的主张是复古但是他要的是转变那种对现实不关注只会注重歌功颂德文体的评判,而是认为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可见他是位博古通今的人,他的博古通今与其所受的教育及自己的学习有关。故博古通今应该视为其教育思想特色之一。
(二)学贵独创
学贵独创也是康海教育思想的特色,康海读古人书讲究的是通其大义,也就是古人的精髓之处,也可以说就是抓住古人的独创之处,他生平的许多的事迹都是有创造性的。他继承发扬文史祖宗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的治史宗旨及带有民主与批判性的特色,在深入了解考察武功地区的风俗、人物、山水、乡贤、祠堂的基础上用7个月时间就著成了《武功县志》,武功县志对武功的风俗、地理、乡贤、烈女、伶人等都有记载,该县志文字简略、但是改变了以往地方史对历史人物只是进行赞扬歌功颂德的不良风气,而是进行了功过都有记载成为真正的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的境界,成为具有真正警示教化意义的价值,该县志著成为典范被其它地方纷纷效仿,也成为仅有两篇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地方县志之一,对我国方志学乃至中国特色的人种志研究等有开创性的贡献。康海能领会掌握关学前辈司马迁治史精髓进行独自开创《武功县志》的新体例,充分说明了他学贵独创的治学及教育思想特色,他学贵独创还表现在他对关中民间地方戏曲秦腔发展壮大所做的贡献,秦腔是秦人的血脉是秦人文化的根,康海由于被误认为兴平刘瑾奸党被削职为平民后,转为寄情山水、酷爱地方戏曲,进行创作自己制作乐曲、版本进行剧本创作、亲自绘制秦腔人物脸谱,对秦腔板式进行格式化等进行了创新,康海的学贵独创还表现在文学等各方面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故学贵独创应是康海教育思想特色之一。
(三)遇教于乐
康海对被誉为秦腔鼻祖,为陕西秦腔戏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考察研究发现他的戏曲创作的目的是排解自己不得志的忧闷,另外也是通过乐曲来对人们进行教化。例如经过他改编的著名杂剧《中山狼》,就是通过东郭先生救狼反被狼要害而幸亏杖黎老子按计相救,最后杀狼并给东郭讲了一番人世间大道理的寓言故事。对像东郭先生这样迂腐无用,不懂人世间险恶,但是心存良善的读书人的嘲讽与同情;对像狼这样忘恩负义、颠倒黑白、凶很残暴的无情无义小人的讽刺与批判;对杖黎老子这样睿智善于识别好人与坏人,并且能够对恶人给予应有惩罚的歌颂赞扬。这些无不具有教育意义,让人们通过观看杂剧懂的读书人不应该像东郭先生这样的“书呆子”不懂人世的险恶,而狼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最终是不得善终。教育人们应当关注世事的做学问还有切莫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同时也应该懂得如何识别对付这种小人。不仅这篇《中山狼》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教育意义,他的杂剧《王兰卿》通过对王兰卿这个有情有义,恪守封建礼仪的贞洁烈女王兰卿的讴歌与赞扬,教育人们应当做有情有义之人,做一个有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具有很强很现实教育意义,都是要求秦地人民如何做人。戏曲小天地,人生大舞台,通过生、旦、净、丑告诉人们如何做人,秦地人民之所以民风淳朴、性格豪放、品性耿直都与秦腔祖师康海的教化有关。
(四)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一直是秦人的优良传统,秦国不务实怎么会从西方卑微的小藩国经过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为代表的杰出国君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做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关中学人也不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自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使命后,关中学人无不将其奉为纲领,康海康大才子亦是如此。他做人做事做文章,都讲求的是真与实,故他敢于批判当时被奉为什么号称所谓“海内文宗”李东阳茶陵体的不能反映社会现实只注重形式的柔弱文风,敢于提出文必先秦两汉,诗必盛唐的文以言志即主张文必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而不能无病呻吟只讲求形式的文风。也正是因为求真务实康海看书不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博览群书,经、史、子、集等凡是他能够看到的各种各类书籍他都进行研究作者的大义,故他对天文、历法、历史、医术、兵法等都有研究及其实践。他的求真务实还表现在他对于关中后人的提携上,这不仅包括对像吕冉这样的关学后人的帮助关怀还表现在他对自己最喜爱钟情的秦腔后起之秀的帮助上,经过他支持创建于户县的戏班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竟然有五百年之久。康海求真务实还表现在他一生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的高尚文人品性方面。求真务实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康海这位举世无双大才子,留给关学后人及世人的精神与教育思想财富。
(五)学必济世
学必济世也是康海教育思想特色之一。康海是具有济世情怀的大才子,他从小饱读经、史、子、集等诸子百家书籍,学习百家的长处于一身,培养出了心系天下的大才子,他在殿试策试时能够直陈利弊,提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其实就是他具有学必济世精神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抱负的一种体现。他当官以后刚正不阿、对于当时对现实不利的文风及明代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就是被削为平民后他也不忘记对当时社会的不良习气起教化作用如杂剧《中山狼》“那世上负恩的好不多也!那负君的,受朝廷大体大禄,不干得一些儿事。使看他的奸邪贪任,误国误民。把铁捅般的江山,败坏不可收拾。那负亲的,受了爹娘抚养,不能报答………你看世土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4]这是他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他学必济世。纵观康海的一生无论是在得意时还是在失意时都不忘记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故学必济世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也是康海对于关学前辈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思想的终身实践。
二、康海教育思想特色对当前的启示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以为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事情,而且是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人进行努力来实现的,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应当借鉴吸收我民族存在的优秀教育思想精华。康海教育思想特色也是我民族的宝贵教育遗产,下面就具体论述对当前启示。
(一)注重学生多方面知识特别是我国古代人文知识的兴趣培养
目前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宽广能够适应变化的人才,同时社会不仅需要哪些具有哪些具有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也还需要哪些具有人文科学知识的人才,两者应当是并重的。但是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流传着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惊世骇俗之语,导致我国人文学科特别是中小学的社会、政治、历史等科目的地位异常低下,学生乃至学校对这些科目的采取及其轻视态度,导致学生们人文学科知识贫乏,对本民族、本国最基本的历史人文常识不懂。这怎么能说不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学生出来怎么能够不漠视我国历史,怎么能够做一个合格称职的中国人。因此教育目前最紧要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知识兴趣的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热爱自然事物为主导的自然科学,更要让他们学会热爱人文学科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文理都重要的定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博古通今的人才,这才是对康海教育思想特色的最好继承。当然要实现博古通今非一日之功,最根本的是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进行培养。在培养人文兴趣爱好时一定不能够遗忘我民族古代优秀的人文知识,他是我民族人文的血脉必须继承发扬。
(二)在教育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以为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独立发表自己见解主张的权利,允许学生独立的探索怀疑,教师对学生的只要大方向没错的不要横加干涉。例如应该允许学生把黑板上的一点看成是老鹰的眼睛,允许学生把诸葛亮写成诸葛孔明,还要允许学生对所学科目的质疑精神。不要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束缚约束学生,康海之所以能够进行创新就是因为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框框架架,能够做到古代知识分子做不到的与戏子伶人为伍,从而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今天中国教育要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也需要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前人继承基础上对前人不合理的事情进行改变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司马迁打破帝王将相家谱史的传统,开创以人物生平为主线的历史研究新范式,也就没有三千年文明史的记载。康海没有继承前人创新的精髓就不可能写出地方名志《武功县志》开创新的范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固然需要学生敢于怀疑但是需要对于前人优秀思想文化继承上的怀疑批判,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这也是康海教育思想特色对现在的馈赠。
(三)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对学生进行做事做人教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样教育人的方式虽然主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但是这也不是唯一的一种的教育方式。康海在辞官后通过秦腔这种娱乐方式来实现自己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做事,教育人们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有封建道德的人。今天可以利用对学生进行做事做人的手段途径要比康海时期多,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些手段对学生进行做事做人方面的教育。例如让孩子观看《东方小故事》这类的电视节目,就能够从小对其如何做人做事进行教育而且还能够培养孩子对我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趣爱好及了解。这种有积极进步意义的电视节目是应当进行多创作,让各种娱乐方式更大更广范围发挥它的进步教育意义。当然不能局限于电视节目这种途径许多途径如公园、动物园、音乐、绘画、漫画等都应该发掘出他们可以进行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最根本的要让学生明白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无时无刻不对人们进行教育当然这种教育是无形的教育,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向大自然去学习去请教。也就是说多种途径进行教育不仅包括有形之途径还包括无形之途径。总之一定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去教育。
(四)一定要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地位如此重要,在教育活动中一定不能存在半点虚假;在教育活动中一定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当儿戏;在教育活动中一定不能拿国家民族的希望开玩笑。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说真话、说有用话、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待任何一名学生,以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教育信条,那么教育教学就是能够育实际有用的学问;那么教育教学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那么教育教学就是能够实现客观公正的。求真务实是我国优秀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在我国今天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中国特色的教育梦乃至中国梦都是很有参考价值及意义。康海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特色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的意义,就是要教师必须能够按照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的真实情况从事教育教学。贯彻落实了这种精神从事教育教学相信中国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五)把教育学生做对他人对社会有作为的人作为教育终极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求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这是教育产生的唯一根源,也就是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产生于人们的需要。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话说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也就是康海学必济世的教育思想特色,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追求。人人关系是儒家教育核心,也是我国思想先进于西方的人与自然及人我关系的高明之处。今天的教育还是应该把育人做为教育的目的,还是最根本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让他们懂得人活着不能光只在乎自己那点蝇头小利,而要懂的自己与别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体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学习的目的就是对世人都有好处的,把这种正确的学习观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用这种指导思想来组织教育教学,定能够培养对社会有用之才;定能够继承康海学必济世教育思想特色的精髓;定能够对他人对社会都有所作为。这样一定会实现儒家大同的教育理想。
上面就是笔者通过整理归纳概括康海生平及著作概括出康海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结合当前教育提出的启示。康海是著名的状元、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进一步挖掘,期望引起学人对研究康海教育思想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康海.康对山先生集[M].明万历十年潘允哲刻本.
[2]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 J].文学评论,2006(3).
[3]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J]. 中国史研究,1996,01:129-140.
[4]论康海的杂剧创作[J].中国文学研究,1989,03:37-41.
王争录(1987—今)男,陕西武功人,硕士学历,邱县实验中学历史教师 ,主要研究:教育史及教育理论。联系方式:15932783610或者2357837306@qq.com.地址: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实验中学;邮编:05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