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西安落幕 南派分支与稀有小剧种同秀精彩
8日晚,为期一个月的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正式落幕。来自全国22家专业院团的24台剧目轮番上演,不仅让曾经散落于南方的秦腔剧种首次回归家乡,更让西安戏迷见识到在陕西流传的各色濒危小剧种。这也是陕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秦腔会演。
全国秦腔剧种西安一较高下
各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秦腔剧种,许多早已被秦地观众所遗忘,这次集中在西安上演一月,令众多观众戏迷见识到久违了的、多种样态的秦声秦韵。
据介绍,本次会演由陕西省文化厅联合天津、浙江、广东、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共同举办,来自全国22个院团的2000多名演职人员,在西安演出共计26场。可以说,此次盛会既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梆子腔剧种在陕西的集中展示,也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为源于秦地秦韵的诸多剧种架起了寻根之旅,友谊之旅的桥梁,更为秦腔等梆子腔剧种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必将为秦腔等梆子腔剧种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和示范作用。
南方秦腔回归发源地
拥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秦腔是百戏鼻祖,高亢激越的秦腔不仅风行西北,早在数百年前就曾流入南方,与当地剧种完美融合,形成诸多名剧剧种。如今,这些关于秦腔流传的历史,众多秦地观众也极少了解。
近日,新编绍剧大戏《于廉两袖清风》亮相西安舞台,在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绍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最具代表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角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建国后,整理改编了不少传统剧目,编创了一大批现代戏、历史剧。
此外,秦腔南派分支西秦戏此次也携新作《马援伏波》于400年后首次回故乡演出,让故乡父老首次看到了这一独特的戏曲剧种。流传于广东一代的西秦戏初考最晚在明代传入当地,西秦腔(西路秦腔,兼唱梆子腔和曲牌)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和民情风俗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剧种。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为本腔。设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10个行当。如今,西秦戏剧目积累一千多个,表演风格——武戏粗犷、豪放、激昂、雄浑,气派大方;文戏细腻、柔情、传神,唱做俱佳。剧种植根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广州、香港、闽南、台北(今称北管戏)辐射东南亚。
《马援伏波》主演,国家级非遗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说:我们是渭河儿女,我们西秦戏的家乡是陕西,能够回到家乡演出是多少代西秦戏艺人的终生梦想,西秦戏在广东传承也面临着危机,我们现在都是隔代传承,我的师父如果还活着,现在已经102岁了,我现在也50多岁了,底下的学生大多20来岁。
近十年来,来自陕西本地的碗碗腔、线腔、弦板腔、阿宫腔这些几近濒危的稀有剧种极少出现在舞台上,这次,它们通过秦腔会演逐一亮相,让许多年轻戏迷了解到陕西濒危剧种的魅力,引发了更多人们对小剧种关注的热情。 西安晚报记者职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