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制造” 文艺精品惊四座
2017年12月27日,话剧《平凡的世界》在西安成功上演,这原汁原味的“陕西招牌”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记者 余诚忠 摄
2017年7月23日至24日,话剧《麻醉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很多观众眼含热泪站起来,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该剧的高度认可。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麻醉师》收获无数好评和点赞。
2017年,“陕西制造”在戏剧、影视、文学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发力,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产生良好影响,有效提升了陕西文化的影响力,也为2018年再创新的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头望:
文艺精品齐发力
——一批艺术精品登上高等艺术殿堂,提升了陕西文化影响力。
《麻醉师》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秦腔现代戏《苦乐村官》在国家大剧院和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话剧《平凡的世界》西安首演获广泛好评,今年1月4日至6日又精彩亮相国家大剧院,并将开启200场次的全国巡演。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司马迁》历经8年筹备,2017年8月31日和观众见面,演出期间场场爆满,摘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
——一批影视精品闪耀央视、一线卫视荧屏,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2017年,陕西电影产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四。6部影片荣获国内外重大奖项,获奖等次和数量取得近年最好成绩。电影《塬上》荣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圣乔治金奖,这是近三年来华语电影在国际A类电影节夺得的最高奖项。《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黄大妮》等5部电视剧在全国一线卫视热播。《白鹿原》获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最佳电视剧奖”,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介。
——一批文学精品和作家在国内国际大赛中斩获殊荣、取得佳绩。
2017年,陕西共有70余部(篇)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一些作家获得重要荣誉。贾平凹的《极花》荣登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榜首,陈彦的《装台》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红柯的《太阳深处的火焰》荣登“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贾平凹被评为“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作家”,阎安获评“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
——一批重点出版物备受青睐,获得荣誉创历史最好成绩。
2017年,陕西共有11种图书入选全国重点主题出版物;24种图书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404万元,位居全国第二;5种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陕西获得8个奖项,在全国名列前茅。《小哥白尼》入选全国优秀少儿报刊。6种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话剧《麻醉师》。 记者 刘强摄
细思量:
措施有力促发展
精品创作离不开有力的政策引导扶持。2007年以来,陕西为了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出精品,出台了《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奖励办法》等,每年分别安排3000万元和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话剧《麻醉师》、电视剧《白鹿原》《长征大会师》、电影《塬上》《遵义会议》等精品佳作均为扶持项目。
陕西省近年来以项目制为抓手,推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通过“资源全面整合、投入全资保障、监督全程跟进”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精品创作。目前已重点策划推出了秦腔《苦乐村官》、话剧《平凡的世界》、杂技剧《丝路彩虹》、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等一大批具有较好基础的优秀剧目,受到业内专家和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人才是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关键要素。陕西历来重视文艺人才培养和文艺队伍建设,实施了“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文学陕军再出发’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文化领军人才工程”等多项扶持措施,文艺新秀不断涌现。2017年,“90后”作家宋阿曼、范墩子、王闷闷等三人入选中国作协《文艺报》“十位九零后作家盘点”专题;“80后”作家张炜炜的剧作《红旗漫卷西风》在东方卫视热播;周公度的译注《浮生六记》登上多个图书销售榜冠军;黄丽的《安的种子》在美、法热销过万册,并作为央视多个读书节目的入镜作品。
民族舞剧《传丝公主》。 记者 刘强摄
再出发:
百尺竿头迈新步
“繁荣发展陕西文艺创作,以‘百人计划’为抓手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2018年,陕西打造文艺精品、培养人才队伍的决心,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陕西要把历史的、红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将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我们的文艺作品,传达给世界,传播到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表示。
陕西下一步将重点推出电视剧《大西北》《共和国血脉》《一号文件》《航天儿女》,电影《扶眉战役》《冼星海》《奇取华山》《柳青》,纪录片《延安记忆》《初心》《中国劳模》,戏剧《遥远的信天游》,图书《梁家河的岁月》《大国工匠》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作品。
成绩标注新起点,荣誉昭示新征程。新的一年,随着更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品佳作的推出,文艺“陕西制造”底气更足,势必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全省奋力追赶超越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记者 杨小玲
“厚德陕西” 精神纽带聚认同
图为延安宝塔山。 记者 刘强 摄
2月6日下午,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房间内,西安市西影路小学的学生周晨阳和父亲周雄面对房内简单的陈设,驻足良久。
“我们来这里,就是让孩子了解,先辈们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革命斗争,让她开阔眼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周雄说。
2017年,陕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不断提升干部群众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2018年,陕西将厚植文化、凝聚人心、培育动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陕西注脚
传递核心价值观
做了心脏移植手术15年后,景向东不仅能生活自理,还带领合作社的农户们打开蔬菜销路,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大步向前。
2017年,榆林市靖边县向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景向东获得“陕西好人”称号。“得知自己获选,我的心情很激动。这说明我能像正常人一样为家庭为社会作贡献,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景向东说。
谈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景向东说:“当年我接受了一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现在更愿意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诚信做事、友善待人。”
如景向东这样,在励志的道路上艰苦奋斗,激发满满正能量的“陕西好人”,2017年共评选219位。雪夜送学生回家时摔倒致腰椎骨折,却仍然牵挂学生的乡村教师邓惠民;27年骑着摩托车四处奔波,为太白县群众送去3000多场电影的放映员任育问;8岁时失去双臂却自强不息,用双脚生活甚至刺绣的女孩杨佩……这些感人至深的陕西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陕西的生动实践写下最美注脚。
这一年,根植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德陕西”建设果实芬芳怡人。呼秀珍、薛莹、张红萍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陕西上榜109人,位居全国第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咸阳市、宝鸡市凤县和延安市志丹县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厚德陕西”品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铸牢了勤劳质朴、奋进开拓的陕西人共同的精神纽带。
创建为民
共享精神文明成果
2月7日,在西安市高新区枫林绿洲社区广场上,一场以“陕派好年俗,新年兴家风”为主题的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住在这里的公麟英与小孙子嘟嘟兴致勃勃。嘟嘟刚从社区书法爱好者王增林那里接过一张“福”字,又站在剪纸艺人张海丽旁边不走了。“在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好家风得以集中展现,同时促进了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公麟英说。
类似的活动,近年来在陕西城乡的许多社区不断开展:居民公约、家风家训征集,邻里相识、相知、相助,和谐单元评比,图书共享,社区环保,文明宣讲……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落地生根,深刻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
陕西以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引领,统筹推动核心价值观“六进”,实现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公共交通、公园广场、大街小巷,一幅幅有陕西特色、形象活泼的公益广告,培育着文明新风尚。随着“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车让人”“文明餐桌”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城市人文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让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便利,真正共享创建成果。
爱国主义
凝聚追赶超越强大力量
“生吾炎黄,育我华夏。待之有为,必报中华!”“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走着不一样的奋斗之路,弘扬着一样的革命精神!”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留言册上,参观者纷纷留下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
“截至2017年,纪念馆已与55家单位共建红色教育基地。2017年前11个月,共接待23万人次,同比增长18%;讲解2239批次,同比增长32%。”该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张蓓介绍。
2017年,陕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加强,省级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来自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先辈们的奋斗史中寻找初心,砥砺前行。
2018年,陕西将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常态化宣传。随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各行各业新时代先锋模范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区、社区、公园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不断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不断彰显,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核心价值观,满满正能量。陕西人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厚植文化、凝聚人心、培育动能,在新时代不断创造新作为。记者 李龙飞 见习记者 刘居星
“陕西标识” 文化优势强产业
2017年4月4日,丁酉(2017)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陵举行。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记者 刘强 摄
2017年11月17日,在陕西文化产业项目(深圳)推介会上,包括话剧《平凡的世界》在内的陕西25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金额516.6亿元。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话剧《平凡的世界》未曾开演,就成功签约200场演出。
据陕西省统计局预测,2017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900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标志着陕西正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阔步迈进。
成绩显著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12—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先后突破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的整数关口,年均增速达12.5%。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02.52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4位,占GDP比重提升到4.14%,居全国第9位。
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组合,产生持续正向外溢作用。2012—2016年,陕西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从1.5万家增加到2.2万家。2家文化企业上市,11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143家。8家动漫企业获国家认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六年荣膺“全国文化企业30强”。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韩城司马迁文化景区、白鹿原文化景区、西安雁翔文化产业创意谷聚集区等30多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总投资超千亿元,17个项目已建成运营。利好形势带动众多中小文化企业不断谋求新发展。
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日益丰富,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效应。至2017年底,陕西影院规模总量达179座904厅,拥有影视制作机构361家;电视剧、电影年均产量居全国第6位;“文学陕军”“影视陕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年均出版图书万余种,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的数量、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数量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4位,获国家级图书大奖达30余种;兵马俑、法门寺、袁家村、白鹿原以及《延安保育院》《长恨歌》等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千里雷声万里闪》《好先生》《大秦帝国之崛起》《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影视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策支撑
优势文化资源加快产业转化
陕西“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全省GDP比重6%以上。“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为年均增长15%以上。
2017年,陕西扎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不断落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就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五新’战略任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
陕西先后出台《小微文化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培育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制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陕西片区实施方案》,支持贫困地区保护和发展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召开文化产业工作推进会,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六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动漫游戏产业专题调研,编制《陕西动漫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出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规划》,举办动漫游戏创意文化周;正式上线运营“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建设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搭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平台,组织参加国内外展览展示活动,成功举办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陕西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印发了《关于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全省上下的主动作为,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产业规模、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在陕西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新动能”作用更加突出。
聚焦“标识”
文化产业助力追赶超越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陕西《“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表明陕西将聚焦“标识”,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今年,陕西还将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办好第九届西部文博会,组织举办第二十二届西洽会主宾国系列演出,做好第八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相关工作;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动漫游戏文化周,打造动漫游戏会展西部高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组建文化产业专家库,办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
新时代孕育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陕西将紧紧抓住各项政策机遇,强化资源整合,奋力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记者 李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