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踏浪高歌逐梦行
——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高山 实习生 岳庶昊 赵宇晨
我省出品的《白鹿原》《岁岁年年柿柿红》等电视剧或斩获大奖,或在央视热播;旨在培养陕西文艺生力军的“百优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扶持计划成效初显;极具陕西特色的西秦刺绣、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传统工艺项目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歌剧《大汉苏武》、陕西木偶皮影等竞相在世界各地交流展演……我省宣传文化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人文交流。上半年全省文艺创作、传统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上半年,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进行文艺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不仅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也走上了全国的文艺精品舞台。
电视剧《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其中《白鹿原》还获得第二十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大秦帝国》《白鹿原》等10部电视剧入围第二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陕剧入围作品总量居全国之首;小说《一个人的骑行》入选中宣部2017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纪实文学《梁家河》首发以来备受关注,荣膺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文学艺术类最具人气图书奖;《溪山卧游——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馆藏历代山水画展》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话剧《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巡演50场,反响强烈;2018年“华夏同根”清明主题音乐会《永远的山丹丹》、民族交响音乐会《旗帜》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革命文化,彰显了文化陕西新形象。
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我省持续推进“百优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扶持计划;举办全省广播剧创作培训班;选拔17名优秀艺术人才赴国内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推荐12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2018年度戏曲创作专项扶持“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等多个全国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文艺陕军”新梯队初具规模,为陕西文艺创作积蓄了后备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有力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省举办了“黄土魂·汉水韵”陕南、陕北民歌展演,2018“丝路欢歌丝路欢舞”西北五省(区)群众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一场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厚的文化盛宴。今年上半年,我省陕北说书等6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华阴老腔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分别亮相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和第八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全国的舞台上展示了陕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8月2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为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我省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演展示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民领略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西秦刺绣、澄城刺绣等12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大漆制作工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51个项目入选第一批陕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华胥传说、周至竹马等9大类80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省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延安市安塞区文化文物馆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西安鼓乐周至县南集贤东村传习所的顾景召等3人当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省21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非遗传承队伍进一步壮大。
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上半年,我省积极实施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两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2018年省级政府惠民演出采购,共采购100个院团170个剧(节)目1344场演出;向全省贫困县配发53辆流动文化车;组织开展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全省巡演、“书香陕西”诵读会等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此外,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陕西省图书馆等16家图书馆被评定为一级馆,西安图书馆等15家图书馆被评为二级馆。商洛市山阳县,安康市平利县,汉中市佛坪县、南郑区、留坝县,渭南市临渭区等6县(区)获评省级文化先进县;西安市鄠邑区等30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办)获评2018—202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效推动了我省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文化交流多姿多彩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的文化活动每每走出国门,都会备受关注和热捧。
6月26日,“国风秦韵——陕西文创上合国家巡展”首站展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拉开序幕。见证丝路文明的鎏金铜蚕、丝路地图,代表儒家文化的《开成石经》拓本等一系列富有中华文化历史内涵和现代气息的陕西特色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当地观众。大家兴致勃勃,好奇地询问每件产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时,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曲音乐,都能给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独特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上半年,歌剧《大汉苏武》成功在新加坡第二十五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暨欢乐春节”活动中上演;陕西美食首次亮相老挝“欢乐春节”庙会;陕西皮影演出团远赴马耳他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华阴老腔、陕西木偶皮影赴新西兰参加第十九届奥克兰元宵灯节……通过一系列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陕西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陕西将紧跟时代节拍,持续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努力描绘文化强省建设的壮美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