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雕塑家,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五年制)本科并留校任教至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获得者。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世界文化促进会会员,卡戳网首批特邀研究员,陕西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黄土画派研究员。
寻 梦
——浅谈《千禧龙阙》的创作构思与艺术手法
我曾经有过梦,许多的梦。梦中多次出现的是龙。
十多年前,我曾梦见五条小龙,见头不见尾,从家乡漫长幽静的田埂上向我爬来,使我惊醒了......
在兴国寺上学时,又是梦见数条龙,顺着墙头向我奔来......
深夜,我看到空中有条蛟龙,腾空跃起,顿时周围金光四射,我情不自禁喊出声......这又是梦。
我看到好大的一条巨龙,盘伏在十米见方的墓地深层,跃跃欲动,忽悠觉得是青石雕刻而成,精美绝伦,我敬叹不已。
我曾把秦岭梦作龙,其山脉是一条条小龙,缓缓伏动,它的脚下有珠宝玉璧,闪亮闪亮的......
每每梦醒,我就与人谈起,别人总说是好兆头(我不大信,但也自得其安)。我一直不解,难道是因为我家中有属龙或小龙的?或是我会有运气?可一直没等着。于是我就有龙的梦想,塑造龙的梦想。
每个中国人,都有过这样的梦,因为每个人都是中华炎黄子孙的后裔,都是小龙。
长城是龙,长江、黄河是龙,泰山、秦岭都是龙;高原是龙,平川是龙,溪流峡谷也是龙。
大庆大典舞动的是龙,高天上流云浮动的是龙,稻田碧波,金穗麦浪都是龙在涌动......少时在广阔无垠的天边,看到自地面升腾的气流,我想是龙在呼吸。
中国大地上处处有龙。
中华民族是条东方巨龙。
在龙的怀抱,我怎能不做龙的梦,怎会没有梦想。我力求将梦想变为现实。
我曾用夸张变形手法,设计过两条龙、三条龙、四条龙等形象造型。我用石膏点塑过腾飞的蛟龙。香港回归,我创作了《东方龙-拥抱1997》(入选全国迎香港回归艺术大展)以表达我的喜悦之情;我以我的真诚,我的龙子赤心,塑造了黄土高原上龙的传人的典型形象(陕北的三个腰鼓手)为主体的雕塑《三秦庆回归》被国务院选定为陕西省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品,在隆重的香港回归祖国庆典仪式上一展风采。
在澳门回归祖国,龙禧千年之际,我选用“龙阙”的艺术造型,构筑了我的梦想,作为新世纪我的人生开端。
龙在我们看来,是原始人按照特定观念组装起来的。体现了原始人的生命观。龙在文化含义中是一种生命的符号,象征着古人对生命的循环,周而复始的愿望。于是最受敬畏与崇拜的“龙”,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中华文化中,龙以特殊的含义占据了整个领域。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有潜移默化作用。在神话传说中作为掌管兴云布雨的神,在古代有皇权的象征,在古建筑、民宅中雕梁画栋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在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以属龙为自豪......
千禧之年塑“龙阙”,我感到有种更深层的意蕴。《千禧龙阙》的构思,源于我对中华汉字(特别是中国书法)的极大兴趣。
中国书法,我不敢言懂,但我喜爱。喜欢汉字的形象、结构、造型,不亚于对雕塑艺术专业的热爱。
中国汉字,是有形象、有表情、会说话的。它来自象形有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形式,与所有的文字(形式)有质的区别。它有个性、有特殊的内涵,有深刻性、有韵律与节奏感。它从结构到形式如钟、如松、如龙飞凤舞、如云水翻腾,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感染。
中国汉字,方方正正上下五千年,用“横”、“竖”立起一个智慧的民族,以“撇”、“捺”支撑起强悍的中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民族精神的灵魂,给了每个华夏子孙以民族自豪与骄傲。
中国汉字,对每个中国人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世界华人只要看到了汉字,就看到了祖国,看到了家园,看到了母亲,看到了知音,看到了自我。
我热爱中华汉字。我要把汉字形象地立起来,立在东方,立在世界。由此诞生了我的雕塑《千禧龙阙》。
立意造像
《千禧龙阙》是我设想中的中国风格的凯旋门。有象征纪念意义,又有历史感(阙);既有民族性,也体现现代感;既有绘画、雕塑语言,又有建筑语言;既有室内雕塑的微观多因素,也有室外城雕的宏观空间感;同时有一种真实的参与性。设计用石材与铸铜相结合,既厚重又有文化品位,兼石材的凝重与青铜的抒情为一体。其构图围绕汉字“龙”骨架做文章,借鉴传统适合纹样的表现形式,将繁体字龙的上部笔画与沸腾的龙的造型,通过变形、夸张,巧妙地结合使其具备双重意义。既有“龙”形象可视性,又有文字“龙”可释内容,下部将汉字左右结构拉开做门柱,其尺寸比例对称。使笔画镂空处与笔画空白处都承担双中意义,是笔画又是建筑部分。试图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既是建筑又是雕塑。
大胆运用镂空处理与实体塑造相结合的手法,以空当实以实作虚,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以白计黑。使空白处有形象,空处不空。如上部借汉字笔画虚处作“日”“月”形象镂空透雕,寓意中华民族龙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之深刻内涵。
下部的“月”“”分别作虚实塑造处理,“月”为两横镂空,“”则三划为实留出空间。造成既对称又不相同的感觉,其镂空处都以天空做背景,既加强了空间感,又有一种与宇宙气息共融的意味。
整体设计旨在突出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文化积淀,增强民族文化,深度、厚度、历史感。
以象尽意
《千禧龙阙》用抽象、象征手法,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汉唐遗风博大雄浑的造型风貌。将书法、建筑、雕刻语言巧妙结合,还其本源。使雕塑具有建筑感,使建筑具有雕塑艺术语言,将绘画(线刻),融于其中。意在作一种新的艺术造型语言尝试。
回归自然,溯本求源,乃人类的美好愿望。在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现代建筑保持一定距离的现状中,人与建筑雕刻重新走近,渗透融入,具有亲近感、参与意识和传统审美观念,表现更为现代的视觉诉求,缩短其间的距离,还其本来面目。自古雕塑与建筑不分家,书画同源,故用民族的精神意识体现雕塑的四度空间与多元性尤为重要。
潜移默化
《千禧龙阙》艺术表现手法上以“似与不似”为造型宗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与什么趣味的美学价值观,既写意又写实,使得整个雕塑从整体到局部都浸透着这一审美标准。
整体为汉字“龍”阙造型。其似门,又是雕塑,似龙,又是建筑,似汉字又不是绝对化。钟面上似龙又是装饰图案,门柱两侧似青铜器造型又是汉字体。两扇门下部正面双侧似图案方块,又是立体汉字“回”(每侧九个字,象征九九回归)。顶部处理,似建筑横梁又是腾飞的巨龙,也是汉字。其上面缺口似龙麒又似长城。整个雕塑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综合体。故在表现技巧上做全局考虑,使其具备严谨的建筑尺度标准,突出雕塑艺术语言的表现,使其棱角分明,方圆有致,避免视角单薄而尽量趋于饱满。整个处理将汉字多维立体化,表面上尽可能的压缩体积使其符合整体造型需要,根据视觉效果安排布局装饰。手法有浮雕、阳刻、阴刻、半阴半阳、线刻穿插运用,以丰富雕塑。
正面构思取凝结着中华文明智慧与工匠精神、具有东方色彩的稀世珍宝古乐器编钟于门柱,赋予敞开的国门特殊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视听情感震撼与冲击,同时有种启示觉悟与惊世历史的纪念意义。选青铜铺首衔环古代传统礼仪祭祀、建筑门扉装饰与实用兼为一体的必备与不可或缺,体现着祈福辟邪的信仰文化。此处以高浮雕突出铺首衔环、铆钉几处显要形象,其他造型均为压缩艺术处理,如钟身龙纹装饰等均以方圆过渡手法之与整体呼应、协调、统一。
背面总体设计随型借势,以汉画像石龙的形象为主题,象征巍巍中华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彰显中华龙文化“生生不已、自强不息、搏击进取”的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龙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团结统一的民族凝聚力。布局上从整体势态出发,上下呼应,左右照顾,选用汉代走龙,取后来飞龙之势以增强动感。强化流畅感与整个背景云水纹浑然一体,龙的形象虽用浮雕,但个别地方用圆雕,甚至民间剪纸法(龙头侧势仍课件双眼与两侧鼻翼)与毕加索绘画有相似之处,将传统审美趣味融进现代表现中。雕塑主体镌刻以澳门回归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突出雕塑艺术塑造的典型性,给人以触景生情的视觉联想与深层记忆!发挥并拓展艺术的寓教于美的特殊功能与现实意义。
莫忘初心,牢记使命。千禧龙年立起来的中国汉字“龍”,集聚着炎黄子孙的团聚与福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与定力!承载着中华不屈的崛起与重任!宣示着中华民族的威望与担当!
《千禧龙阙》象征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渗透、互通、融入及必然的承继关系渊源,同时象征文化艺术之门,为人类始终敞开着。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责无旁贷,开拓未来世界义不容辞,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任重道远。
《千禧龙阙》荣获文化部迎接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优秀奖。赴澳门巡展被澳门行政区珍藏。对我来说诚然又是一次梦想的实现。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我毕生铭记。
袁源
澳门回归日1999年12月20日0时
《千禧龙阙》创意说明
构思为中国风格的凯旋门。其构图以繁体“龙”字为骨架。将汉字立体化。作品用抽象、象征手法,将书法、建筑、雕刻融为一体。使雕塑具有建筑感,使建筑具有雕塑艺术语言。整个设计旨在突出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文化积淀,增强民族文化,深度、厚度、历史感。彰显中华龙文化“生生不已、自强不息、搏击进取”的民族自豪感,强化中华龙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团结统一的民族凝聚力。
整体造型似门,又是雕塑,似龙,又是建筑。背面设计以汉画像石龙的形象为主,象征古老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渗透、互通、融入及必然的血脉承继渊源。
《千禧龙阙》获文化部主办的迎接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优秀奖。赴澳门巡展,并被澳门行政区珍藏。
袁源先生寄语:今天是2020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21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值得纪念的日子,有着我永远难忘的记忆!21年前的今天,1999年12月20日,我创作的《千禧龙阙》玻璃钢仿石尺寸320x330x160cm 入选文化部局举办的“澳门回归祖国艺术大展”,获优秀奖被澳门收藏。今天我特将此作品呈现给大家,以表达我的情怀。
袁源
202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