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悦观看秦腔《西京故事》并与演员一一握手 记者 闫文青 摄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等看望慰问演职人员。
3月29日晚,由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领衔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在省戏曲研究院感动上演,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观看演出并讲话。
为小人物立传的《西京故事》讲述了农民在进入城市之后的心理落差和重新确定生活方式、坚信生活理想、健全生活心理的艰难过程,传递着在任何生活际遇中都要挺直腰板、保有生活激情的人生观。该剧自3月8日首演至今已演出二十多场,场场爆满,用一幕幕极富感染力的剧情、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一场场舞台空间的推移,展现着宏大的时代变迁,震撼、感动着慕名而来的各界领导、专家名流、三秦父老以及广大观众。
演出结束后,胡悦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并代表省委、省委宣传部和当晚专程前去观剧的省直宣传文化系统领导以及台下的观众,对参与该剧创作的人员和所有演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讲话中表示,该剧真实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剧情催人泪下,表演荡气回肠,平凡中显伟大、琐事中蕴真理,是一台精彩好戏、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胡悦指出,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按照文艺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方针,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主旋律、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宣传文化系统要及时总结推广省戏曲研究院丰富地方艺术积累、延续古老剧种生命力,以及积极培养创作和演出人才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帮助支持《西京故事》这样的好剧目走出剧院,走进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和社区,走近农民工兄弟们,让更多的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启发和教育。他最后寄语所有演职人员要劳逸结合,再接再厉,让该剧目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更为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任贤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斌,陕西日报社社长杜耀峰,省委外宣办主任李伟,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曹先觉,省广播电台台长徐来见,省电视台台长王广群等部分省直宣传文化系统领导观看了演出。(记者 耿薇 实习生 刘姣)
陈彦:戏剧要有温情 要有敬畏
胡悦在观看演出
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首次将农民工和“农二代”形象搬上秦腔舞台。
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首次将农民工和“农二代”形象搬上秦腔舞台。
《西京故事》自3月8日首演以来,连连爆满,本报与省戏曲研究院共同主办了该剧的首演,又连续举办了三次专场以回馈读者。昨日,记者采访了该剧编剧陈彦,面对20多天来的演出,他深有感触,称戏剧要有温情,要有敬畏。
欣慰的是,我们初步过关
记者:《西京故事》自8日首演以来,到现在已经20多天了,当初你说是在忐忑不安地等待观众评判,现在心情如何呢?
陈彦:应该说考核初步过关。我们的主考官观众,给了我们很多掌声和鼓励。我几乎每晚都诚惶诚恐地站在后面,看观众反应,观众不认可,你说什么也白搭。
记者:这个戏的创作给了你什么启示?
陈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戏剧要有温情,要有敬畏,要接地气,要想方设法与最广大观众群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相沟通,没有这些,戏剧就不会为观众所接纳。温情是指作品的情感温度,敬畏是指不可有欺观众之心,接地气是指生活基础,有了这些,才可能与观众的精神世界相融通。
记者:你始终讲你的戏剧是在为小人物立传,《西京故事》这个传立得还算满意吗?
陈彦:嘿嘿,那还是得观众说了算。我写作的初衷,就是想在社会总是或多或少地遮蔽了小人物生命价值的今天,努力打捞和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和认识价值。为我们社会创造财富的不仅有各种精英人物,绝大多数还是靠双手劳动的普通人群,他们是社会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劳作方式和价值不可菲薄、不可轻视,一旦长期遭到轻视、贱看和嘲弄,社会价值观就会倾斜。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精英人士”,在各种场合大讲特讲所谓“以少取多”的“智慧”,如果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那这个“最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支撑“最大化”的“智慧”是一种什么“智慧”?社会该是痛切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呼唤寻常价值,寻常价值经过几千年的人类践行,是最靠得住的。
赢就赢在:倾听了观众的心声
记者:这次演出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20多场天天爆满,过道还加凳子,据说门口的“黄牛党”也赚了钱,后边包场不断,你觉得有哪些原因值得总结呢?
陈彦:除自身作品要撑得起外,与媒体结合,是这次特别值得总结的事。这几天有朋友不停地追问我们的合作模式,我想说的是,《西京故事》的演出始终,归根于我们共同倾听了观众的心声。华商报的编采朋友看了《西京故事》的排练,敏锐地认识到,这个戏具有独特的思考,有平民情怀,震撼人心,“观众一定会买账”。后来,他们又数次前来观看彩排,认真观察了观众的反应,然后决定进行深度及追踪报道。他们始终在倾听观众的声音,这是文化人最可宝贵的文化立场。通过这次合作,我也进一步意识到,媒体是戏剧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当然,好的构想还要靠好的艺术家去呈现,这个戏的导演査明哲很优秀,他的团队为这个戏的二度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演员很棒,李东桥演的罗天福,创造性很强,把一个艰辛备至的父亲,毫发毕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二十几场演出,以他为代表的演员群体,是在用心血和体力阐释着一群小人物的生命价值。还有一个唱主题歌的李海浪,他16岁就出演了电影《少年彭德怀》中的彭德怀,是个少年明星,一口好嗓子,唱过我们研究院里许多戏的主题歌,这次导演终于让他直接站到了台前,唱得真的很给力。
这是一份文化担当和责任
记者:这个戏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陈彦:这个演出月完成以后,我们会休整一下,再搞下一个演出月,特别希望能争取更多的观众来观看《西京故事》。我们的剧场已经坚持了连续三年多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我们把这种演出视为自己的一份文化担当和责任。在戏剧最发达的德国,剧场是跟医院、学校一样重要的公共机构,诗人席勒甚至把剧场看作是一种“道德机关”,认为戏剧是启蒙民众的工具,其效应甚至比道德舆论、国家法律还能发挥得更为持久。我们剧院的立院之本和建设目标,就是想努力撑起这份担当和责任。
一位农民工看了“西京故事”后写的感谢信
3月22日傍晚,一位30来岁的先生来到我院剧场前,只见他把手中的一卷写满了字的大红纸平平展展地铺在地上,又回身找到一些石子、土块,准备压在纸张四周。兼任院剧场经理的总务处雷处长连忙走过去查看,原来是这位农民工兄弟观看《西京故事》后写下的感谢信。四张纸用毛笔字写得满满登登,内文极具条理,极富激情,颇有文采,读后令人备受感动。自《西京故事》上演以来,我们就一直沉浸在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之中,而来自农民工的直接反馈更使我们信心倍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言,这是来自百姓的褒奖,这种效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坚守戏曲事业的动力。在此,我们对这位农民工朋友表示感谢!也希望他继续关注我们的演出,为我院的艺术建设建言献策。
另:如这位农民工朋友看到此消息,请尽快与我们联系。
下面全文刊发这封感谢信:
感谢信 ——《西京故事》观后感
院领导并《西京故事》全体演职人员:
你们天天向社会演出大型现代戏《西京故事》,成功的塑造了我们农民工的形象,并且每天免费赠票让我们观看,还通过《华商报》社赠票给我们,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在此,我代表所有进城寻梦的农民工,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西京故事》这部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是一部好戏。《西京故事》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少则写了两家人的故事,多则写了成千上万人的故事;短则写了罗家人三、四年的故事,长则写了六、七百年上千年的故事。《西京故事》内容丰富,辐射面广,穿透力强,教育性大,剧中始终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请看看罗天福的诠释:即使生活再难,也永不卖掉那两棵救命的紫薇树,罗天福的信念告诉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踏着“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所走的路,慷慨激昂,从不塌腔。《西京故事》巧妙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如何找准人生的坐标和位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观看。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请看看罗天福,永不放弃,永不抛弃,循循善诱的信念和方法;大学生如何定位,实现个人的理想,请看看甲秀的回答吧!如何当好政府领导,请看看社区主任贺女士吧,她的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值得每一个为官者学习。《西京故事》舞台后面有一棵千年古槐,东方老人守着它,护着它。大树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这部戏就在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西京故事》以动感的舞台,天衣无缝的灯光音响,优美的旋律,再加上美丽的布景,更加突出的是演员们的表演艺术,让人看后久久不愿离去。在此,我们向《西京故事》的所有演职人员表示感谢!尤其要向罗天福、甲秀、甲成、淑惠、西门锁、阳乔、金锁、东方老人、贺主任以及秦腔人的扮演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向戏曲研究院的领导们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越演越好!
此致
敬礼!
西安一农民工
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