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薛 铸作
编者按: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共渭南市委、市政府将于4月15日—17日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多彩渭南” 书画精品展。此次展出的近300幅作品,荟萃了渭南从古代到现代众多书画艺术家和渭南籍在外书画艺术家的部分精品佳作,凝聚了作者对桑梓故土和伟大祖国的赤子情怀,展示了渭南多姿多彩的文化、渭南人昂扬向上的风采,显示了渭南走出关中走向全国的勇气和胆略。
衷心祝贺这次书画精品展圆满成功!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渭南,一个被山水和人文浸润的美丽城市,发生在这里的文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名片。渭南,一方被中国礼乐文化和爱情诗浇筑的沃土,让这里时刻跳动着思想和精神的律动。今天的渭南,书画艺术在这片沃土上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渭南书画作品以它的实力和魄力,将于4月15挺进首都北京,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展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水圣地、人文渭南”为主题的“多彩渭南”精品书画展。
这次书画展意义非常,它不仅是渭南市委市政府从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将文化艺术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支点作用的进一步体现,也是渭南文化艺术作品一次集中亮相和展演,更是对渭南文化艺术发展一次有力的推动。
在百余天的创作活动中,艺术家们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挥毫泼墨,以书言志,以画寄情,翰墨丹青抒发对党的深切情怀。作品以鲜明的主题、深邃的思想、突出的个性、隽永的意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
——厚重深远的华夏文化使渭南书画艺术得到繁茂的生长
“渭南书画艺术挺进北京,来自于一份经年历练之后的积累,也是渭南这块土地的自信表达。”对于这次晋京展,渭南市文联主席郑俊海如此说。
这些感言是这块土地上不争的事实。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动脉,那么,渭南就是这个大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脉点。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古老的黄河因她而源远流长,是她孕育了渭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经天纬地的华山、黄河把渭南大地定格在了天之中、地之心。在这一万三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掬黄土都凝聚着历史留给今人的密码。古老的渭河把渭南描绘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在这幅画卷上,有三百里阿房的浮雕,有三千佳丽的画像,也有叙述千百年沧桑变迁的史学经卷。沿着春秋时代的魏长城残垣,鸟瞰隋唐时代的帝王陵冢,徜徉在秦汉时期的王室行宫,漫步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群落,我们会发现,遍布在渭南大地的1200多处古迹遗存,都在无可辩驳的证明着一个事实:发生在这里的文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名片,都是我们的先祖蘸着渭水镂刻在地球上的中国印章。
正是这古老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和厚重深远的华夏文化。正是这厚重的历史文化,使渭南的书画艺术得到了繁茂的滋养,成就了今天渭南崇文兴教的诗书礼仪之乡,也成就了今天文化艺人的魄力。除了这一方土壤,更有一群抛弃世俗杂念、甘守清贫、精益求精的书画艺术队伍。渭南艺术家凭着自己的实力、魄力和底气登上北京的大雅之堂。
渭南是文化大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书画等艺术,推动了全市书画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今天,书画艺术在渭南这片沃土上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有相当数量的人在研习书画,平常人家也都以挂上一幅名人书画为荣。在这样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培育出了许多好的书画艺术工作者,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书画作者。目前,渭南市包括渭南籍在外书画家共有国家级书画会员近百名,省级会员300余人、市级会员1 000余人、县级会员万余人,总数列全省前列。近年来全市先后有一大批青年书画家在全国的书画赛事上获大奖,获奖人数与层次均列全省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这些书画作者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刻苦钻研书画艺术的结果,创作了很多符合时代要求的书画佳作,这次晋京书画展就是集中的表现。
渭南籍在外艺术家为画展挥毫泼墨,尽赐墨宝
——浓浓的家乡情怀激励渭南书画艺人奋力前行
此次画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受到了渭南籍在全国艺术界颇有影响的艺术大师的极大关注。他们纷纷挥毫泼墨,为画展贡献出自己的艺术精品。在北京刘大为工作室工作的著名画家王俊杰,欣闻渭南举办此次画展,不仅感言:这是渭南干的一件大事,让渭南在外的艺术家深受鼓舞,扬眉吐气,这也是他们多年的梦想和渴望,让他们更满怀自豪地为家乡做更多的事情。
这些大师的书画作品,尽显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励志励行的高尚内容。既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又通过艺术的视觉刺激,潜移默化地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感怀于这些艺术大师的精神境界和浓浓的家乡情结。原天津美院副院长张蒲生,将其代表作所画的鸟贡献给了画展,组委会给他2000元酬谢,他又回捐给了组委会。国家一级画家高庆衍,是华县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给画展送来了自己精心做的华山和壶口瀑布等作品,把自己的对家乡的爱都融入其中。西安著名教授贺荣敏,是合阳人,把自己创作的老腔、上锣鼓,贡献给了画展。还有省书协主席雷珍民,用小楷写了二副八尺的宗堂,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是这次书法作品中篇幅最大,内容最充实的作品。
在作品征集过程中,还有不少趣事。除了季江海、季玉民的“父子档”,有阮西林及其妻共同参与的“夫妻档”。渭南籍在外的书画名家韦江凡,是澄城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是徐悲鸿的弟子,更是全家齐上阵,他的妻子及女儿将自己画的马,贡献给了展览。人人奉献出精心之作,真可谓艺术之家,令人赞叹不已。
这次晋京画展的红色元素更格外醒目。西安著名画家王鹰,是蒲城人,他创作了四代国家领导人的画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的激情澎湃、邓小平气静神闲的高山仰止、江泽民抗洪一线的决胜信念、胡锦涛手持奥运火炬的扬眉吐气,还有和平使者——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中的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这些人物构图惟妙惟肖,形神兼具,不仅让读者体会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更感受到了今天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的中国精神。
许多“国家级”元素也成为此次画展的一大亮点。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为画展题词为“翰苑秦韵”,全国书协原副主席钟明善,为画展送来了“华岳巍巍、大河滔滔、多彩渭南、艺文之乡”的题词。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为画展题词为“太白千秋,华岳万古”。还有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长青,为画展题词“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水圣地、人文渭南”。这些大师的题词为这次书画展增添了更多风采。
据笔者了解,文化部原副部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鑫淼,是澄城县人,他为大展期间出版的《多彩渭南大型书画精品选》画册,作了包含深情的序言。市委书记庄长兴,市长徐新荣对这次画展更为重视,多次过问画展的备展情况,并给画册作了题为《多彩渭南》序言。
挥毫泼墨曲折见,丹青顿挫画神仙。行云流水舞翩翩,字里行间广阔天。十指连心狂澜挽,笔笔生辉书画展。这些国家级艺术大师们在这次画展中不但表达了思想,再一次升华了对家乡的情感,更激励着我们渭南的书画艺人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
渭南艺术家精心成就力作 凸显渭南的文化软实力
——书画作品反映渭南风貌和人文精神
渭南在历史上首次晋京举办书画作品展,对渭南文化艺术界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们有备而来的姿态让笔者深受感染。市文联主席郑俊海对笔者说,去年元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就开始策划、组织此次活动。期间市文联又多次部署,号召全市文艺爱好者积极投稿,全市约有两万多人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投稿520幅。经过评委层层遴选,入选作品270幅,其中绘画百余幅,字140幅,拓片10幅,油画10幅,渭南籍在外作品有30幅,邀请祝贺作品20幅,尤其是对渭南本土创作的作品,县上进行初选之后,市上又优中选优,进行精挑细选,以确保这次展出的作品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正如其言,笔者在采访中得知,这次的展览渭南亮出了自己的珍藏和“家底”:展出的《仓颉庙碑》、《合阳令曹全碑》、《同州圣教序碑》、《蒲城云麾将军碑》、《西岳华山庙碑》拓片,都是国家级艺术珍品,他们或开一代书法艺术之先河,或引领书法之变革,以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历代书法艺术家学习临摹之范本,以独有的汉唐艺术基因滋养着渭南的人文风华。同时也有作者的原创作品,如韩城王杰,蒲城寇准,大荔蒙寿芝等人的作品原籍。
渭南老一代书画家对这次画展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今年已92 岁高龄的马树友,欣闻渭南举办这次晋京展,内心无比激动,克服行动不便的困难,为画展写了8尺的书法作品,那样的雄劲有力。75岁的何柳生,用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为画展创作了三幅画,分别是一丈六尺的“华山”,一丈二尺的“上锣鼓”,六尺的“长恨歌”,展示了渭南多彩秀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地域的民间艺术。蒲城的李祖龄,今年也已70高龄,为画展创作了六尺整张的三幅画,分别是《黄河岸边》、《家乡初雪柿犹红》、《黄河铁牛图赞》,尽显渭南的风土人情。70岁的国家一级画家、高级美术师、西安画院知名画家张拙于19 95年患病后右手不能作画,许多画作都是用左手完成的。他用左手为画展画了《百龙图》、牡丹等三副图。这些画都是八尺整张,画上的龙个个形态可掬,人见人爱,张老在艺术上的执著追求和所达到的至高境界让人称赞不已。
渭南新一代书法家罗小平,曾是兰亭奖的获得者。他为这次画展用章草书写了西晋时期李密创作的《陈情表》。他给笔者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这次画展可谓精心准备,无论是内容筛选还是字体的运用,都是匠心独具。首先是在诗词歌赋里寻找积极健康又喜闻乐见的内容,李密的《陈情表》是西晋人文思想最开放时期的代表作,符合这一要求。接着,他就认真诵读范本,理解文本的历史内涵,把自己融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当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时,挥笔而就,那一刻思绪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发诸笔端,那种感觉已经超越了笔和墨,而是思想和灵魂的表达。笔者看他的作品是那样的高古、苍茫、玄远,透射着一种思接千载的厚重。
尤为一提的是,作为这次晋京展的筹办者之一,渭南市美协主席王鸣放和渭南市书协主席薛小虎,他们不辞辛苦,多次去北京、去西安,就画展事宜进行衔接和约稿。同时他们还积极创作作品,参加晋京展。王鸣放创作的一组关中风情,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薛小虎用行书写的一个八尺条幅,足见其创作之功力。
总之,这些作品既有鸿篇巨制,也有精致小品。展出的书法作品,楷、行、草、隶、篆品种齐全,在国画作品中,山水、人物、花鸟皆备,作品构图大气,饱含意蕴。达到了以书言志,以画传情,凝聚着作者对桑梓故土和伟大祖国的赤子情怀,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创一流的豪情,让人们在欣赏书画艺术的同时,不断提高着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
开足文化艺术的不竭动力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渭南旨在文化艺术队伍建设上再给力
纵观这次书画展的作品内容,不管是字的横竖撇捺,还是绘画的浓墨重彩、轻描淡写,都融进了华山的刚,渭水的柔,都渗透了黄土地的味道,都有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基因。在创作过程中,渭南艺术爱好者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亦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大家用手中之笔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拳拳爱国爱渭南之心。作品风格清新,品位高雅,给人以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取向。
谈到这次画展无比寻常的意义,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勇格在接受采访时告诉笔者:“这次书画展的举办,是我们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预演,拉开了渭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序幕,将激发渭南文艺创作者的激情和豪情。”
谈到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郭勇格说,渭南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将改革与整合结合、改革与建设结合、改革与扶持结合,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繁荣发展,努力把一些具有渭南特色的“现象”和“亮点” 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努力使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拉动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切实发挥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重要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谈到文艺创作和文化艺术队伍的建设,郭勇格说,渭南文坛要不断涌现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不但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更要深深地印进我们渭南“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水圣地、人文渭南”的文化符号。同时在文化艺术队伍培养上再给力,文化艺术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讲究窄而精,文化艺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文学艺术的精神内涵,同中国历史发展中展现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完全一致。所以它对文艺创作者有更高的要求,艺术创作者不但要拼知识,拥有贯通各个学科的知识基础,还要拼思想和技巧,最后就是拼创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人格的高度决定了艺术的高度,而彻底的艺术需要彻底的孤独,需要艺术家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精神,有摒弃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有一颗宁静的心,有一澄净的灵魂。所以未来渭南在文化艺术队伍建设上,将组织广大艺术工作者,以社会为工厂,沉在生活的一线,在其中洞察人情、磨砺心智、启迪思维,不断地提升素质,提升学养。同时将不断地创造机会,继续举办各种艺术班,开办艺术学校,培养更多的文学艺术人才。继续开展对外艺术交流,联合举办书画展,打响渭南书画品牌,力争不久的将来,将渭南的书画艺术推向全省乃至于全国,使渭南在中国书画界享有一定的盛誉。(李小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