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尾声,嘹亮的《延安颂》响彻全场
弘扬延安精神,唱响红色文化,献礼建党九十周年……
昨晚,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进行了第二场演出,精彩、震撼、大气、感人的一幕幕,在演员与观众的真情互动中次第上演,尤其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观众与革命时期的延安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
《延安颂》再现了中国革命史上最恢弘壮丽的一个时期,以最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最大限度同时又最为真实地弘扬了延安精神,堪称“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部红色史诗,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文艺演出的最大盛事之一,成为感染延安、感染西安、感染三秦大地、感染全中国的时代精品。
同时,在陕西以富民强省为主题,推动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再上台阶的今天,《延安颂》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和深挖红色文化的示范意义,无疑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唤醒了人们玫瑰色的回忆
大型情景音画《延安颂》气势磅礴、大气恢弘,不仅向观众们展现了一个革命的延安,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生命的延安、青春的延安,点燃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激情,这不仅是一部延安颂,更是一部抗日颂、民族颂。
肖云儒说,《延安颂》让观众们眼前一亮,大型舞台极具纵深感,《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耳熟能详的歌曲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纵观整部《延安颂》,将老百姓的命运、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更体现出了时代的纵深感。现代化舞台技术手段的运用更让演出获得了新的生命,完全打破了过去人们对延安的传统印象,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玫瑰色的回忆。
《延安颂》对陕北元素的创新运用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肖云儒认为,《延安颂》舞台内容将陕北元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观众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将民歌、腰鼓、秧歌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到了一起,打破了观众们的地域观念,更容易向全国人民推广,让全国的观众都来了解陕北文化、红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推广开了个好头。
雷涛(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先进文化的深入传播
《延安颂》是一台全新的舞台艺术,是现代科技和传统表演形式的完美结合,很有创意。它不仅是在歌颂延安,更是在歌颂延安精神,可以说主题鲜明。同时,演员的表演非常精湛,精神饱满,从老中青到儿童演员,都是在用一种延安精神来演出。此外,从灯光、道具,到舞美、背景,画面诗意、气势恢宏、非常新颖,把版画艺术和现代的舞台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小油灯和延安宝塔等更具有革命象征意义的道具和画面贯穿全场,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而这种先进文化就是延安精神,也预示着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富强。
李星(著名文学评论家):荡气回肠的史诗性作品
《延安颂》是一台气势宏伟、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大型情景音画剧;是一部音乐、舞蹈、舞美设计等俱佳的关于延安精神的史诗性作品。
音乐上,大部分都是我会唱的老歌,在今晚这个氛围中,听起来格外的令人激动,有回肠荡气之感,而一些新创作的歌曲也非常地贴切主题。在舞美设计上,这是我见过的气势最壮阔的演出,丰富而多层次的舞台背景,既有写实意义也有象征意义,既有大写意的黄,又有大写意的红和白,还有充满立体感的版画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审美和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在演员方面,几百人的演出队伍中,无论是男演员、女演员、儿童,每一个都精神饱满,每一个都进入了角色,从动作到面部表情都那么确切地表现出了当时的精神状态,都带着对党和延安精神的崇敬之情,我深受感动。
还有民间艺术的运用,各种元素自然地呈现出来,唢呐、腰鼓、皮影、剪纸都蕴涵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即便是在细节处,小推车到纺线车的自然变化和衔接,每首歌曲之间流畅地转换,都非常到位。整场演出非常有教育意义,让老年观众重温红色记忆,让年轻观众受到延安精神的鼓舞和激励。
李国平(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对历史进程的高度淬炼
看完这场演出,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似乎就在眼前。也许有人会说,这场演出名角并不算最多的,但我看到的,是每一位演员都异常认真的全情投入。不论是讲述人在每一章节充满磁性、感人肺腑的朗诵,还是如《大刀进行曲》、《为人民服务》这些舞蹈小章节,都让观众跟随剧情,走进那个年代,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浴血奋斗、解放全中国的壮举,看到中华民族因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而升腾的希望。所以我说,看这场演出,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心灵洗礼的历程,好几次,我的眼泪就在眼眶。
最难能可贵的是,《延安颂》没有像其他大型演出那样,用浮华的舞蹈、服装去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近乎纯粹的精致态度,向所有观众献上了满场真诚、火热、动情的精彩,两个小时的演出可谓集中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种涵盖不仅仅是指内容上的,更汇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淬炼,真正做到了用细节传递历史,升华情感。
吴克敬(著名作家,西安市作协主席):立意深远的红色经典
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曾多次在其作品中描写陕北风情,看完《延安颂》后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情景音画把延安风情、延安精神展现得非常到位。“演出让我非常激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深刻阐释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整台演出一直在围绕着延安精神展开。而且,演出形式进行了极大的突破,第一个场景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二个场景就切换到了旧上海的十里洋场,这种时空的转换,颇有历史的纵深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这部情景音画称得上是红色经典!”
吴克敬告诉笔者,他非常喜欢几个细节,一个是从手推车到纺线线,另一个是《夫妻识字》的表演,还有孩子们的童真演出,都是很小的细节,但很打动人。“我看过很多版本的《夫妻识字》,但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活灵活现、引人瞩目的表演,那层叠的窑洞、那剪纸布置的窗户,展现的是他们对文化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很有深意。”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陕西献给全国观众的时代力作
“演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跟预期的完全不同,我来之前没想着要带着眼泪来,但没想到几次落泪。”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而第一个让他流泪的细节就是《大刀进行曲》之前,日军轰炸时,年轻的母亲为了保护年少的女儿被炸死,当小女孩哭着喊妈妈时,当八路军将士集体愤怒时,王春林说自己忍不住流泪了:“这样的细节非常感人,极具艺术的感染力,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音乐作品,这简直是艺术品。”
他表示,目前全国各地为了庆祝党的生日,都在唱红歌,但《延安颂》赋予了红歌新的形式,其中具有戏剧感的场景,现代化声光电手段的运用,和红歌的演唱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视觉、听觉进行了全面的冲击,而邀请了吴雁泽、尹相杰、冯健雪、幺红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更是提升了整个节目的水平。“延安在陕西,陕西推出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世人以很好的精神感受和艺术感受。”
石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举延安精神的旗帜
《延安颂》在表现形式和视觉上让人感到震撼,如诗如画地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力,而且这台演出把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不仅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听觉上的震撼力,更有心灵深处的感染力,可以说形式上非常的有新意。而且,《延安颂》的内涵很丰富,很多细节让人忽然想到国破家亡以及百姓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场景,让人在感动之余有了更多的思考。
延安精神奠定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基础,那么在今天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精神。我想,这台演出不仅让我们回望了过去,也将鼓励我们高举着延安精神的旗帜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