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假画横行”又进入一个新时代,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和热门话题。假画为什么会有市场?都是谁在做假画?假画难道就完全没价值吗?近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希望揭开假画产业的冰山一角,由此给市场、收藏者带来思考。
近两年,艺术市场空前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假画横行”又进入一个新时代,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和热门话题。假画为什么会有市场?都是谁在做假画?假画难道就完全没价值吗?近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希望揭开假画产业的冰山一角,由此给市场、收藏者带来思考。
个案
学生画家为谋生作假很无奈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对不会接下那批活。”在罗家寨一间出租屋内,回忆起一年多前的那件事,25岁的小明(化名)依然很沮丧。
小明是西安美院油画系的毕业生。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一进美院,就比同龄人努力许多。同时,为了赚取生活费,学生时代,他就早早拿着自己的作品,找画廊出售。
小明的功底确实不错,尤其是在画陕北题材上,让不少人交口称赞。毕业后,自信的小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专业画家的路。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毕业后有三四个月时间,他居然一幅画也没能卖出。
正当他陷入惶恐不安的时候,一家画廊找到他,希望他能按照西安一名知名油画家的风格、手法,画一批画,并“模仿”那名画家的签名,根据尺寸大小,每幅支付600元到1000元不等的“润笔费”。
“他们一说,我就知道他们要做赝品。可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当时已经连生活费都快没有了。”在接下来的近3个月时间内,小明没日没夜地画了20多张“名家”油画,拿到了近2万元的报酬。
可是,没想到,虽然这批画卖到了南方。但消息很快传回西安,小明不仅被那名他原本就相识的油画家狠狠训了一顿,不少画廊也因为该画家的关系,不再接受小明的作品。
除了小明,毕业后签约一些文化公司,专门创作所谓“高仿真画”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虽然明白,“高仿真画”的最终走向都是赝品,但为了一份工资,他们接受了这份工作。
规模
个人造假已经向集团化转变
相比相对弱势的油画市场,国画市场才是西安作假的“重灾区”。“西安一线画家,包括已经去世的那批名画家,包括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都是造假的对象,用赝品横行来形容并不为过。”著名画家、西安收藏研究院国画部主任陈斌表示。
在采访中,面对赝品这个话题,不少画廊、文化公司负责人均选择了缄默。此前,一名擅长模仿刘文西,这几年也在断断续续造假的一位不知名的国画家,曾表示在隐去其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愿意透露一些造假内幕。但由于种种顾虑,该画家最终爽约。
不过,该画家曾向记者介绍说,在画假画的圈子内,一般是“接活多”,即应别人要求造假多,自己主动造假少,越是大腕,回报越高,以刘文西为例,他画一幅普通人根本就分辨不出来的刘文西的“斗方”(尺寸为68cm×68cm的国画作品),至少可以拿到2万元,都可以买他的10来幅四尺作品了。
陈斌也证实,据他了解,目前在从事造假的不少都是有不俗功底,但在市场竞争中败退的画家。
更为惊人的是,假画已经有了明显的“集团作战”趋势,曾经震惊一时的“石鲁遗作展”就是集团作战的典型例子。在收藏家贺先生牵线下,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北京某文化公司的专职画家章先生。
章先生表示,该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对当今画坛上的资料进行收集,然后将可能作假的画进行整理分类。同时,该公司每年都会招收各类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然后安排公司“权威”画家指导他们进行创作,“我们不是光画,还借助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用电脑比对痕迹,制作假指纹、图章等。”“虽然我不知道,我们造出来的画,最终都流向哪里,但我知道,它们最后多有一个合理的‘出身’,比如‘刚刚发现的真迹’等等。我也不知道,公司一年靠此能赚多少钱,但用暴利来形容没问题,不然,他拿什么来支付我们这些人,加起来一个月超过60万的工资。”章先生表示。
流向
礼品市场充当假画“冤大头”
在“石鲁遗作展”一事被曝光后,画家石坚曾表示,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石鲁作品都是假的。而湘子庙一家画廊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在市场上表现强势的刘文西、王西京的国画,甚至包括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书法作品,假的也不在少数。
那么,假画为什么有市场呢?“假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当前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假画有市场,其实是需大于求以及极端暴利化的一大表现。”著名画家王永华表示,假画最大的走向是礼品市场,太多的人想用最小的钱换取最大的利益,而个别画廊和中间人则充当了“掮客”的角色。“越是知名的画家,越是精力有限,导致画作面世也有限。但是,市场需求量,尤其是礼品市场又那么大,于是在暴利驱使下,假画产业越做越大。”王永华说道。
那么,为什么假画可以堂而皇之在市场流通呢?对此,陈斌表示,其实,中国历代都有假画,自古也有“代笔”的说法,比如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的很多作品,都是其弟子赵子云代笔的。而假画之所以可以在市场流通,更多是因为自古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或者说“行规”,这个圈子讲究打眼,靠的是眼力和运气。同时,由于书画作品的独特性,一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也无法出台相关艺术品规范和规范化的鉴定机制,买卖假画,就如同一个灰色地带,无法可依。
释疑
假画也有独特的价值
那是不是只要是假画就没有价值呢?“这也不尽然,众所周知,张大千就是一个制假的高手。他做的著名画家石涛的赝品,甚至将名家陈半丁都骗了。”在著名画家张小琴看来,虽然绝大部分假画都是没有价值的,但名家仿名家的“精品赝作”的收藏价值一点不逊于真品。
当代鉴赏家兼大画家的黄永玉曾写过《鬼手何海霞》一文。之所以称何为“鬼手”,指的就是何海霞仿老师张大千之画,达到乱真的程度,使黄永玉再不敢轻易从市场上买张大千的画。
“何止何海霞,清初王石谷仿元代高明的画、明人周臣为唐寅代笔……这些赝品,现在也都在艺术史留名了。”张小琴表示,随着艺术品市场逐渐成熟,以及老百姓艺术鉴赏水平的提升,现代画家已经很忌讳为别人代笔,名家仿名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目前,市场上进行临摹的专业化、集团化的作伪以及绝大部分假借收藏家、画家的名声,“利益第一”的赝品,不但毫无价值,而且只能扰乱文玩市场,贻害社会。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也有不少收藏家有针对性地收藏一些假画。因为在做假画的画家中,个别画家具备潜力,但由于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出头。“我买他们的假画,更多时候是在赌他们的未来。赌输了,反正损失也很小,赌赢了,就赚大了。”收藏家廖其珍说道。本报记者 吴成贵
假画变真三大“新法宝”
一、编个故事“挑逗”你收藏家赵波透露,只要是假画,就必定有一个合理的外流接口,一个或者多个以假乱真的故事,很多人都因此心动不已。其中,假画贩子最常用的是“官员效应”和“名人效应”。比如,某某大官因为贪污被捕,其情妇拿出受赠的名画低价出手;某某“阔少”,因为赌钱输了,偷家里收藏出来还钱;这是某位名人直接去该画家家里,现场看其画的……
赵波支招:最直接的破解招数就是,找到画家本人,进行鉴定。如果画家已经不在世,寻找权威学术机构、专家鉴定。二、画册为证并不“正”
在新型作伪手段中,普通人最容易上当的就是 “画册为证”。因为发表过的作品价格远高于未发表的。视觉评论家巩志明透露,“画册”作伪,有整本画册都是假的的情况,也有在真的画册中,夹入某一页作假,让人无法分辨。
巩志明支招: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物,尤其是重要的美术著作,一定可以在国家公开的相关出版资料库,以及相关出版社的资料库,甚至图书馆、美术院校资料室查到。三、签字、题跋、照片
为了让假画变真画,很多制假者会通过欺骗或者金钱的手段,让一些名家、鉴赏家在作品上签字、题跋。至于画家和作品的合照,更是一大重要手段。
画家、收藏家陈斌支招:始终不要轻易相信签字、题跋和照片。最直接的手段是从画家手里收藏。一旦从中间人手里收,也要充分了解画家的防伪方式,几乎每个名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防伪手段,比如特型纸的使用,指纹密码编排,印泥成分等等。本报记者 吴成贵
资料链接
“石鲁遗作”风波
2002年,“数百幅石鲁遗作惊现河南”的消息,在我国画坛引起轩然大波。
石鲁,“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画风奇特,以“野怪乱黑”著称。“文革”时期,其在遭受残酷迫害,饱受精神折磨的状态下坚持作画,人称“中国梵高”。
讲述这个“传奇”的人叫郭伦信,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柳河镇乔大庄村农民。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到西安时,遇到了举止异于常人的石鲁,两人很说得来。此后,他每年去西安看望石鲁。“其实他是装疯。每次去他家,他都给我不少画。”
石鲁的家人及朋友均表示不认识郭伦信,但买画的人认为,石鲁家人是因私心不承认郭家的画。越来越多的人找到郭伦信之子郭圣生买石鲁画作。2003年年初,郭圣生被人举报,在宁陵县公安局供认制售了石鲁假画。公安机关追查时发现了“石鲁遗作”的一个“重头买家”——— 原郑州市惠济区区委书记冯刘成。2004年12月初,已调任河南省平顶山市副市长的冯刘成被河南省纪委“双规”;2005年7月,新华社记者撰文称,河南商丘警方历时3年,成功破获石鲁假画案。但2006年下半年,郭圣生又对人称,其父郭伦信的确藏有石鲁真迹,卖给冯刘成的画作中,有四五十幅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