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颁奖仪式现场

出席颁奖仪式的领导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斌出席并讲话
【和谐陕西网www.hxsx.net(记者李立 实习记者杨涛)报道】2009年2月21日,“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颁奖仪式在雍村饭店隆重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等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是经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陕西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和全省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陕西省唯一的文艺评论综合性奖项,其内容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电视、书法、民间艺术、摄影、曲艺、舞蹈、杂技等十二个文学艺术门类集体或个人的理论批评文章及专著。此奖是陕西省文艺评论界的最高专业奖项。今后每隔两年举办一次。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的原则,评选出在文艺理论批评上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较完美结合的文艺评论作品。
作品评奖范围从1979年至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内),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和省级以上公开报刊发表的文艺评论文章;评奖标准是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原则,要求内容健康、主题鲜明、论据充分、观点正确、结构完整、详略得当、说服力强、具有新颖独到见解;能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严密、理论有深度、文字精练、具有格调清新的学术风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精神,在理论上有一定突破的理论作品。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评奖委员会的组成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 在评奖委员会领导下进行,评奖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从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专家库中产生,并予以聘任。“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斌,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赵季平任组委会主任。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豹隐任评委会主任,评委由肖云儒(省文联副主席、省评协名誉主席)、李敬寅(省评协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齐雅丽(省评协副主席、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薄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艺峰(省评协副主席、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国平(省评协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王治明(省评协副主席)、张立(省评协副主席、陕西日报文体部主任)、洪济龙(省评协副主席、省民间艺术剧院院长)、丁科民(省评协理事、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束文寿(省评协副主席、安康市文联副主席)、苗雨(省评协副秘书长)等十二位评论专家组成。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的四大特点
一是所评论的门类齐全,论著和论文涵盖了文学、影视、戏剧、美术、书法、民间艺术、舞蹈、曲艺、杂技等各个文艺门类。
二是评论作品的形式丰富多采,有专著、论文集、各类论文。
三是参评作者广及全省各个地区和方方面面。有高等院校的、有专业文化艺术团体的、有机关单位、新闻媒体的、还有来自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人士。
四是参评作品水平普遍较高,有不少作品都曾经在全国的文艺评奖中获得奖项。
由于这次评奖活动系首届,时间跨度大,参评作品多,而获奖名额又不能突破,这就难免造成了一些优秀之作这一次未能获奖或无法名列较高档次奖项的遗憾。当然,随着两年一度的评奖正常化的开展出,这种遗憾必定会越来越小。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的奖项设置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经过三个多月的认真初评、复评和终评,最后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4名、优秀奖20名。

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豹隐与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李薄厚分别讲话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现场点评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评语
孙豹隐 李国平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是一篇由评论中国乡村小说切入的评论当代中国重要作家和当代陕西重要作家的重头文章。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深层次的思考、精到的表述,阐明了“乡村小说便成为2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之流变承继过程。从启蒙、诗化、史诗三种传统的分析解读中,进一步论述了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如何面对这三种传统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的论点。得出了《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的重要结论。
在对鲁迅笔下的文化批判与启蒙传统、贾平凹笔下的人性审美与诗化传统、路遥笔下的现实视角与“史诗”传统进行了充盈的梳理介绍的基础上,该文集中笔墨对 《白鹿原》的这种整合与超越所达到的具体成果作了大刀阔斧的论述,揭示出其三大特点:一是《白鹿原》的主体立场得以将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批判立场与对中国传统农民的生存体验融为一体、相互兼容,从而扬弃了中国乡村小说传统中由单一的主体立场所导致的弊病;二是《白鹿原》不仅没有因为凸显文化反思层面而淡化了审美意识,反而借助现实历史层面、审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同步展开和同构性统一,使得中国乡村小说的审美视角得到充分的延伸;三是《白鹿原》的史诗性叙事是从物界、灵界、魔界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进而在作品中构成了一种穿透单纯现实历史层面的力量,推动作品通向了人性、理性和诗性的大境界。从而完成了对《白鹿原》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文学评论,在诸多论说《白鹿原》的文章中独树一帜,显得尤为亮眼。
《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评语
孙豹隐
《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是一部研究、评论陕西产电视剧的专著。该书较早的公开提出了“地域文化电视剧”的概念,并以陕派电视剧为文本,明确的将“地域文化电视剧”列为主要研究评论对象,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开创性。书中通过对大量陕西创作生产的电视剧的研究、解析、评论,从文化生成、电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视点切入,全面的论述了陕派电视剧的崛起、发展流变和文化类型,是对陕西近年来电视剧创作的一份理论总结和客观评析,对推动陕西电视剧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该书注重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论,又富有理论色彩,论述系统、扎实、准确。该书尤显丰厚的是,作者尽管旨在探讨陕派电视剧的地域文化问题,却是自觉的将论述的笔锋自始至终都不离开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中国电视剧、中国地域文化电视剧等等不同层面宏观问题的背景性关注和把握。扎根于这样广阔而深邃的学术参照视野之上,在这般广阔深邃的参照领域里对陕派电视剧的诸多地域文化问题加以考量与评判,为增加著作的理论价值和操作意义注入了浓浓的一笔。使得全书为地域文化电视剧艺术与产业的现实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滋生了新的建树。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评语
孙豹隐 丁科民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作为专门研究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理论著作,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较为全面的研究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理论专著。该书将邓小平文艺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阐发,同时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大背景,来认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思潮和文艺创作,归纳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推动和促进新形势下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在一个时期有关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理论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该书科学的把握了邓小平文艺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既准确的体现了二者作为局部与整体的关联中所具有的理论共性,又充分的阐释了邓小平文艺思想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独立存在的鲜明的理论个性。整部书选择了邓小平文艺思想中几个最重要的课题,以论为主,纵横结合的展开了对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研究。坚持了“逻辑的”和“历史的”有机统一,研究中注重理论上的论证,也不乏历史的诠释,把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科学性研究与中外文艺发展的历史相勾联。尤其是密切联系了我国新时期文艺发展的客观实际,运用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去认识、分析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吻合的事实中来体现和强化理论自身价值。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集中了我省文艺评论界的主要专家、学者、评论家的共同智慧,体现出陕西文艺评论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值得提及的又一特色是,全书虽系集体创作,但却绝然没有那种多人合作容易出现的观点重复、逻辑不清、论述分散的弊病。相反,整部论著给人的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的印象。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获得1993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实现了陕西“一本好书”评选零的突破。被称为“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的重要收获”(见1994年5月25日《新闻出版报》)。

获奖作者董发亮(左)、仵埂(右)分别发表获奖感言
董发亮获奖感言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人大代表、市文联主席)
文艺评论设奖,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盼了多年的事。这次陕西省首届文艺评论奖的成功举行,既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建设文化大省,繁荣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对评奖活动的精心指导,特别感谢省评协的精心组织。大家都在说,陕西文艺评论奖的正式启动将对陕西文艺创作的繁荣,有厚重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
陕西文艺评论,特别是国学评论、小说评论及戏剧书画评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省评论家协会在全国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一直认为,陕西评论家已形成一个有个性特色的方阵团队,已形成有秦楚汉唐文化风骨和当代文化风貌的有地域特色的文艺评论劲旅。可以说,陕西许多作家艺术家是在点评中思考,在点评中受益,在点评和个人奋斗中走出稚嫩,而成长壮大起来的。
这次获奖,是省评协对自己的厚爱。自己深感评论作品厚度不够,与本次获奖作品和同道作家差距很大。但自己有决心和信心,一旦有用,别无所求。多学习,勤思考;多动笔,勤请教;多参加评协组织的活动,争当省评协一名合格会员,为陕西文艺评论做出贡献。
最后,衷心祝贺获奖作者,感谢省评协,感谢首届文艺评论奖各位评委对自己的厚爱!
仵埂获奖感言:批评家的使命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基础部副主任)
今天我站在这儿,作为陕西文艺评论奖的一位获奖者,谈说我的感受。我想说的是:什么是批评家的使命?
对于作家而言,批评家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通过解读和阐释作品,与作家一起将其完成,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过去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我更想说的是,生活也在模仿艺术,它也常常被艺术所召唤和导引,常常召唤我们走出沦陷的日常性之中,揭示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作品里,藏着作家内心认为的那个应当如此的生活,正因为这样,不管作家对于生活是揭露还是赞颂,是以哪一种写法哪一个角度来表达,但其主旨离不开他想要的那种生活,批评家正是要将这种生活敞亮。正因为这样,作家须得对笔下的生活呈现具有道义上的承担,批评家在作品里解读或重新发现作家呈现出的生活意义,并导向健康明朗的思想意趣和纯正的审美趋向。因之,批评家不应仅仅是吹鼓手,或者仅仅是酷评者,他是一位有着独立自由的人格的清醒评判者,他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敏锐的艺术判断力和纯正的审美趣味,为这个民族乃至人类的远大未来,说出那些应该说出的话。
最后,我要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劳的各位评委,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
沈奇获奖感言:春报诗消息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写诗近40年,从事新诗理论与批评近30年,从个人爱好到研究方向,在这个时代最寂寞的道上一路走来,早已习惯了将“寂寞”视为“宿命”,将“守望”看作“荣耀”。只是偶尔“杞人忧天”式地想到:号称“文化大省”的陕西,失却诗的照拂,会有怎样的缺憾。窃以为:被陕西文化界及文学界一向所标榜的所谓“汉唐精神”之传统,说来绕去,在我看来,还应归结到“诗性生命意识的高扬”才是正题——而这样的“高扬”,我们真的已缺失很久了。
说“缺失”,当然是针对主流文化而言。其实,作为民间状态的陕西诗歌之发展,一直是这30年来当代中国诗歌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板快,享誉海内外。尽管,因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也常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但真正在这有过汉唐雄风的“诗歌长安”中坚持“守望”下来的几代诗人和他们的同路人,却从未因此而气馁过。我有幸作为这一“守望者”族群中的一员,并成为极少数在这一寂寞而艰难的路上走过全程的“老队员”之一,更常有堪可告慰的感怀释解曾经的不易。
为此,当我得知我以三卷本的《沈奇诗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荣获陕西省改革开放30年首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时,便很自然地将其看作是对这30年陕西诗歌尤其是我所为伍的民间诗歌的特别珍视与认领,也是对当代人文学科研究中,最为冷寂而不乏重要的诗学研究的特别珍视与激励,并深感这时代的进步与文化多元的良益。
而“守望者”的责任依然如故——春报诗消息,诗在云深处。虽然爱诗、写诗,早已成了远离大部分国人的精神遗迹,但作为物质时代的精神植被,作为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相信会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根深叶茂,为一个复兴的民族播撒一片诗性生命意识的绿荫,以安妥我们因急剧现代化而频生焦虑的国魂。
感谢诗歌!感谢为诗歌付以爱心的评委!
李震获奖感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感谢省委宣传部及各位评委,将改革开放30年陕西文艺评论一等奖这样重要的荣誉授予我和我的另外两位同行。
陕西是中国文艺版图上的一个重镇。从延安时期开始,到以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柯仲平为代表的文学陕军,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再到以路瑶、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陕军,以吴天明、张艺谋、赵季平为代表的西部电影,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影视陕军,陕西一直是中国文艺的腹地,而且在很多方面代表着中国文艺的高度。同时,必须认识到,陕西文艺的辉煌,是由文艺家和批评家共同创造的。陕西的文艺批评,特别是文学批评,从以胡采为代表的延安时期的批评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笔耕组的批评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与陕西文艺总体特征相吻合的批评传统。在这一传统中,我看到我的前辈批评家们勤勉、真诚、朴实、厚重的批评实践,正在像源源不断的河水一样,滋润着我们这些身处下游的人们,以及我们后面的一代又一代。
此次获奖的作品是我发表于2005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论文《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我之所以要选送这篇论文是出于我对陕西文学与陕西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陕西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区域文化格局中处于四足鼎立中的一足。中国的区域文化异常丰富复杂,但与当今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也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可以用一个坐标来表示,该坐标的纵轴是从北京到广州:以政治为中心的文化--以经济为中心的文化;横轴便是从陕西到上海:农耕文化——工商业文化。农耕文化在这一格局中虽然属于正在消逝的文化,但在文艺的意义上却是最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因此20世纪中国文艺成就最高的领域就是表现乡村的作品。而在这一领域里,成就最高的便是作为农耕文化代表区域的陕西。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以柳青、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乡村小说,不仅融汇了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几大传统,而且一直是同时期最高成就的标志。因此我的这篇拙论,实际上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中给陕西文学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又是以陕西作家命名了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高度。
最后,我想就文艺批评谈点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文艺批评是与文艺创作并行的一种独立创造,它是在感性与理性、文艺实践与哲学思想的临界线上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与各种文艺创作有关,但不是文艺创作的附庸。流行观念中,对文艺批评最大的误解是将其看作专门捧杀或棒杀文艺作品的行业。这甚至是对文艺批评的侮辱和诬蔑。文艺批评的背景和基础是哲学和整个人类的艺术经验,而不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位作家。作家和作品只是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两条曲线偶尔相交的切点,是批评家言说的支点,而不是文艺批评的立足点和终结点。在西方,文艺批评至少与文艺创作是同等重要的。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区域文艺成就的高低、文艺创作质量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真正的文艺批评。在当今的中国,并不缺少杰出的文艺家,最缺少,也最需要的是杰出的批评家。杰出的批评家应该有自己的哲学根据地和独到的艺术感受力,以及统一而有效的批评方法,其目标应该是通过对文艺现象的批评,建构自己独有的文艺价值观和理论体系。
我想,陕西设立各类文艺大奖,目的一定不仅仅在于评价过去已取得的成就,更在于鼓励文艺家们创造更大的成就。我作为获奖者之一,力争不负授奖单位和各位评委以及文艺界各位同仁的厚望,为陕西文艺的再度辉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颁奖现场
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获奖名单
特等奖(1名)
著作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 集体创作作者: 王愚 王仲生 孙豹隐 刘建军 刘建勋 李星 李敬寅 权海帆 邰尚贤 肖云儒 陈华昌 陈学超 畅广元 张孝评 费秉勋 薛迪之 张路
一等奖(3名)
著作 《沈奇诗学论集》作者:沈 奇
著作 《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作者:张阿利
论文《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作者:李 震
二等奖 (6名)
著作 《文化的品格》作者:杨云峰
著作 《舞蹈的生命》作者:李开方
论文 《书法本质论》作者:陈君峰
论文 《从几部成功剧目看中国戏剧发展前景》作者:孙 昭
论文 《转变调整文艺理论观念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问题》作者:柏 峰
论文 《论作家的内心生活》作者:仵 埂
三等奖 (14名)
著作 《长安夜雨》作者:刑小利
著作 《绿野心音》作者:李建彪
著作 《长安看花》作者:杨 忠
著作 《情源黄土地》作者:赵德利
著作 《贾平凹作品-商州民间文化透视》作者:孙新峰
著作 《读书絮语》作者:刘俊华
著作 《演奏家的旋律》作者:尚飞鹏
著作 《面对孤独》作者:叶 涛
著作 《山泉》作者:董发亮
论文 《文艺要为构建和谐社会鼓与呼》作者:陶 冶
论文 《没有预设的和谐》作者:张新生
论文 《九届国展的回顾与前瞻》作者:吴川淮
论文 《本色史丰》作者:何 桑
论文 《修路.修人.修德》作者:蒲力民
优秀奖 (20名)
著作 《王蓬的艺术世界》作者:韩梅村
著作 《走向审美新境界》作者:张宝泉
著作 《安康当代文学史》作者:姚维荣
著作 《李春平研究论丛》作者:戴承元
著作 《三头鸟》作品选之三作者:谷山川
论文 《陈彦与他的现代戏创作》作者:戴 静
论文 《他与世界对话》作者:王式俭
论文 《元代知识分子归隐的原因及表现》作者:张 萌
论文 《夏娃的尴尬》作者:杨耀峰
论文 《对贾平凹《高兴》的一种解读》作者:陈理惠
论文 《陕西重要作家作品中性别的同向性分析》作者:白军方 于唯德
论文 《毛錡杂文的人文关注和道德价值审视》作者:杨焕亭
论文 《沉沦 还是再生?——解读李春平爱情小说的性爱观》作者:雷升录
论文 《“一路飙升”:并非温情的讲述》作者:孙 鸿
论文 《解读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琐钥》作者:王根权
论文 《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作者:鹿志锋
论文 《从长安画派的产生看黄土画派》作者:乔 犁
论文 《一代书圣毛泽东》作者:赵建文
论文 《陈云龙的书法艺术》作者:袁 波
论文 《作家的良心与责任》作者:郑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