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不仅是陕西人的父亲山,更是中国人的父亲山!大型电视纪录片《大秦岭》印证了我两年前因阅读一位天水作者的作品获得的直观印象。”昨天,著名作家陈忠实颇有些欣慰地谈到:“看来在这一点上我不是孤独的,大家的感悟大致都是一致的。”
“我家住在白鹿原,距离秦岭不过50华里。小时候在纺织城上初中,只要天气晴朗一出校门就可以看到秦岭的雄姿。后来,坐着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多次穿过秦岭,甚至也曾深入到秦岭的某些景点去参观,但是总是只看到局部却无法获得纵览全貌的印象。这部纪录片《大秦岭》以新的视点让我们获知了全景式的自然和人文的秦岭,这是该片的独到之处。‘八水绕长安’中的灞河孕育出了最初的人类蓝田猿人,浐河养育了半坡人。经春秋战国,周的养马部族最终建立了统一的秦王国,而影响中国历史的儒、道、释等宗教及文字、度量衡的统一,纸张的发明等也都与这块土地有关。也就是说,中国人无论是从族群还是精神思想的成长都与秦岭息息相关。”陈忠实说:“横亘东西的秦岭造成北国江南的迥异地理环境,他直起直立,多险俊也不乏柔缓之处,给人的感觉就像父亲的脊梁能承载所有的重荷。8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播出过半,我基本上都看了,它具象地宣传了我们陕西的自然、人文,让我们作为陕西人感到很痛快。当然,秦岭福泽的不仅仅是陕西人,他被称作中国人的父亲山是当之无愧的。”
今晚导视 频道: CCTV-10 时间: 21:25
第六集《万类霜天》
考古发现朱鹮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的始新世时期,是难得的“活化石”。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学会议将其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
朱鹮曾经分布在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等很多地区。人类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口膨胀、森林破坏、战争和人类狩猎,使得朱鹮栖息地越来越小,种群也越来越少。1963年朱鹮首先在俄罗斯踪迹全无;1975年,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 1981年日本向世界宣告日本野生朱鹮从此绝迹;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中国也没有了朱鹮的消息。中国还有朱鹮吗?国务院问林业部,林业部问鸟类专家。答复是:1964年后,无任何野外消息。国务院指示:找!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专家考察组。1981年4月刘荫增第三次来到陕西秦岭南麓的洋县,发动群众协助寻找。一个多月后,一个农民报告见到过朱鹮。5月,朱鹮终于找到了,5月30日,在姚家沟又发现了7只朱鹮。《中国陕西洋县野外发现7只朱鹮》是触动世界生物科学界神经末梢的特大新闻,几乎是一夜之间,洋县和朱鹮成为世界的话题。
1981年5月在姚家沟发现朱鹮踪迹后,洋县人民政府就下发了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并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小组。经过保护组的调研发现朱鹮一般在海拔1000至1200米,农田很少施用化肥、农药,并且保留了传统的手工耕作方式,由于一年只能生产一季稻谷。1984年,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朱鹮特种邮票,让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朱鹮。1986年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成立,并开始建立了朱鹮养殖场进行人工繁殖。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保护措施和科研工作,从1981年发现到目前朱鹮总数已达到1000多只,其中野生种群500余只,人工饲养种群500余只,已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
经过30年来对朱鹮的保护,洋县作为朱鹮的栖息地,自然环境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朱鹮也用独特的方式回馈报答了洋县人:如今洋县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都有着很好的销路,住在大山里的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秦岭的恩泽。(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