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图书馆旧址破坏严重,门厅里的木质楼梯保存尚好,栏杆上的雕花十分别致 本报记者 黄利健 摄
西安市委旧址东侧的中山图书馆旧址里,有一栋两层小楼湮没在周边的现代建筑之中,小楼伤痕累累。一百年前,这座被称为“亮宝楼”的中西合璧小楼,曾是西安顶级的豪华建筑。
7月31日,中山图书馆旧址里几名工人开始铲去杂草清理场地,为修复亮宝楼做准备。
亮宝楼 名字与慈禧有关
亮宝楼建于哪一年,已无从得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陕西的官员、商贾大肆向慈禧进贡。慈禧回京时,由于礼品太多,未能悉数带走,留下了不少古玩和工艺品。陕西巡抚恩寿于1910年把总督署东院一栋二层楼改作“劝工陈列所”陈列珍宝,老百姓称之为“亮宝楼”。1915年“陕西图书馆”迁至当时的繁华市区南院门,此后曾多次更名为“ 陕西省立中山图书馆”、“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等,直至2001年迁至长安北路与南二环交会处目前的陕西省图书馆所在地。
在这期间亮宝楼里办过展览室也当过借阅室。“但后来由于楼体自身条件已不适合藏书,就不再充当藏书室和阅览室。”省图荣誉馆长武复兴说。
昔日亮宝楼里吊灯如繁星点点
57年前,一个小男孩午后闲来无事,去图书馆看书。他穿过嵌着于右任题写的“中山图书馆”石匾的门楼,来到前院,进入四明厅翻了翻报纸,又到两侧的厢房看了会小人书,这里静雅祥和。然后他又来到后院,看到很多大人在亮宝楼一层的借阅处登记办理手续。小男孩仰起头,精致的亮宝楼内的木质楼梯让他赞叹,大大的吊灯更是吸引了他的目光,“很多灯泡亮着,就像满天星星”。
给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王大爷如今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他自幼住在芦荡巷,在上小学时也是图书馆里的常客。尽管他已不记得当年看过的小人书叫什么名字,但那时的快乐已然留在了内心深处。
7月31日,记者再次来到昔日小男孩熟知的地方。原本沿街并镶着“中山图书馆”石匾的拱形门洞、朱色大门的门楼已经不复存在。踩着木凳和砖头,记者穿过后院北侧墙壁中间的一个大洞,亮宝楼跃于眼前,昔日的风采不再,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楼体东西长约22米,南北12米,建筑为砖木结构。
全面维修或作为弘扬国学处所
如今,中山图书馆旧址是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局提出保持亮宝楼外砖墙及土芯墙的整体性,对亮宝楼的抢修维护使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的真实性。7月31日,中山图书馆旧址开始维修改造,不光是亮宝楼会进行抢险维修、四明厅也将维修,此外门楼也将复修,整个院落会进行环境整治。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会尽最大的努力恢复原样。”亮宝楼维修工程总指挥李里丁说。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清理准备。“修复完成之后可能会作为一个弘扬国学的处所。”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综合处副处长孙兆鹏介绍。 (记者 郭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