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柳青文学奖12月8日在西北电网公司举行了颁奖典礼。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出席并颁奖。
奖项设立
“柳青文学奖”前身为“陕西省文学奖”,是为纪念陕西著名文学家柳青,鼓励优秀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推动陕西省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该奖项是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承办的省内唯一官方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评奖范围为陕西作家及省外陕西籍作家在国家批准出版发行的报纸、刊物、出版社发表和出版的小说、诗歌、散文、文学理论等文学作品。
获奖作品
本次评选共有28人获奖。参评作品由各地市文联、作协以及出版社、报刊社推荐。参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时间均为在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中文作品;参评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均为在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中文作品。本届报送参评作品共计137部(篇)。
获得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的是《青木川》(叶广岑)、《村子》(冯积岐)、《金石记》(马玉琛)、《圣哲老子》(张兴海)、《石羊里的西夏》(党益民)、《农民父亲》(高鸿);优秀中篇小说的是《状元羊》(吴克敬);获得优秀散文奖的是《还乡札记》(和谷)、《西地平线》(高建群)、《中国蜀道》(王蓬)、《一地花影》(刘亚丽)、《马语》(杜爱民);优秀诗歌奖《雪?火焰以外》(成路)、《青春的备忘----一个知青的往事追怀》、(薛保勤)、《浮土与苍生》(远村);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沈奇诗学论集》(沈奇)、《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梁向阳)、《小说的伦理精神》(仵埂)、《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赵德利);荣誉奖授予徐剑铭、喊雷、王峰;文学新人奖授予范超、梦野、吴文莉、王春、丁小村、杨则纬。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在颁奖典礼致辞中提到,柳青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柳青的文学精神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柳青文学奖以柳青的名字命名,是对柳青倡导并践行的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陕西省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和褒奖。
评奖标准
本届柳青文学奖的评选,陈忠实、贾平凹、雷涛、白阿莹、畅广元等陕西著名作家均参与其中。评委会本着根据文学创作实际、奖项宁缺毋滥的原则,在评奖过程中提出,评奖过程要捍卫文学的尊严、文学奖的尊严和评委的尊严。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说,柳青文学奖的评选是极其严肃和认真的,当别人在写那些繁华城市里的红男绿女,写那些汽车洋房咖啡酒吧里的生活时,我们陕西作家的文学作品要告诉读者,世上还有另外的一种人群,这群人生活在中国还是最多的;还有另外的一种生活,这生活是中国最基层和最真实的写照。柳青文学奖评选就是这样的文学倾向和标准。(记者 裴婵)
授奖词
叶广芩长篇小说《青木川》授奖词:
《青木川》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一老二少对于往事的追寻访问作为切入点,剥开恍兮惚兮的世俗生活烟云,以一种新的文化视角打量历史与现实,形成今与昔的对照性艺术呈现。小说中的所有人物,似乎都在追寻和反思历史,同时也在扣问当下。这种富于智慧的叙述策略,提供了丰富多维的感受、想象和思考空间,给读者以多重启示。
冯积岐长篇小说《村子》授奖词:
《村子》恪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立体解剖一个当代西部村子的生活形态,深入透视了“新时期”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各色人等现实利益的纠缠和冲突,以及不得不承受的诸多压力与困惑。凝重深沉的反思、外冷内热的同情,内蕴于无遮无拦的“实录”中。《村子》在叙事艺术、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方面有新的探索和追求,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流畅,情节波澜起伏,是近年来描写农村生活的一部力作。
马玉琛长篇小说《金石记》授奖词:
《金石记》是一部诗意与思想相融合、艺术力度十足的小说。作品通过叙述“稼娃”齐明刀因偶然机遇进入古董行当,接触各色商人,逐渐完成由懵懂到自我觉醒的历程,寻找国人的立身资本和人格理想。小说融浪漫与写实于一炉,虚实相间,开阖有度,语言鲜活,气韵饱满。
张兴海长篇小说《圣哲老子》授奖词:
历史既给予了文学艺术更多的想象空间,又在通向历史的通道上布满了未知。作为“圣人”之一的老子,无论是其伟大的哲思还是真实的生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邃的文化思想之洞和生命之谜。《圣哲老子》感知、探寻主人公情怀、思想的基础上,以从容、生动的叙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人性化、人情化的圣哲形象,从而使走下圣坛的老子,具有了更感人的世间性。作品的艺术探索意义,由此凸现出来。
党益民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夏》授奖词:
曾经创造了历史神话的西夏王朝消失后,给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留下了诸多去破解、想象、创构的谜团。历史小说《石羊里的西夏》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个性,就在于作者于今天与历史、现实与梦幻、刀光与柔情等流溢着艺术光彩的描绘中,探寻者通往历史的新的通道,还原着已经消失了的历史神话。
高鸿长篇小说《农民父亲》授奖词: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画卷里,随处可见父亲,尤其是农村父亲的形象。《农民父亲》为当代文学塑造的是一位从渭河岸深厚土地中走出来的农民父亲。这位既深植历史文化根脉,而又不乏当代气息的父亲,以他不同于梁三老汉的精神个性,会留在陕西文学、乃至当代文学艺术形象的画卷中。
吴克敬中篇小说《状元羊》授奖词:
《状元羊》通过叙述普通农民冯来财靠养羊过上了好日子,又因羊而回归贫穷的故事,揭示了当下农村生活的斑驳场景,寄予了对底层被动生活者的同情,尤其传达了对农民精神际遇、生存尊严的关注。小说艺术视角独特,描写精微细致,语言富于张力,时收“含泪的笑”之效,小说表达了作家浓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烈的人文情怀。
和谷散文集《还乡札记》授奖词:
《还乡札记》以当下视角叙写乡土的人情世相,作者朴素真切的内心情感话语,既具有重现生命记忆、重塑心灵存在方式的质性,又具有肯定、张扬普适性的健康人文精神生态的意义。书中的诸多佳作,立意不落窠臼,笔法纯正简约,行文优雅自然,语言朴素灵动,活跃着恬淡而丰沛的诗意。
高建群散文集《西地平线》授奖词:
高建群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写作者。他的《西地平线》开合自如,流畅而有气度。呈现出了作者鲜明的人文气质和公共关怀态度,在传达可贵的文学情怀和崇高的理想主义追求的同时,又融渗着浓厚的忧伤色彩和民间的生命哲学。
王蓬散文集《中国蜀道》授奖词:
《中国蜀道》以生动的史诗般的力量唤醒我们的记忆,使可与万里长城、大运河相媲美的中国蜀道,穿越中国文化数千年,以多姿多彩的意态凸显在读者面前。
刘亚丽散文集《一地花影》授奖词:
《一地花影》是一部美感十足、耐人品味的散文集。作者以从容优雅的思致、平淡透着精巧的语言,诉说自己作为知识女性凡俗而又诗意充盈的日常行走体验,并由此自然呈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静穆与灵慧。这种以诗性的灵光照亮日常经验的写作,不仅标志了刘亚丽卓越的语言才能,而且不动声色地显现了写作之于人生存的意义——一种居于凡俗而又超越凡俗的力量、一种诗意的栖居。
杜爱民散文集《马语》授奖词:
《马语》是一部既有阅读快感、又有雅人深致的散文集。诗意的忧伤与温柔的怜悯,构成了本书的精神内涵。其悲天悯人的平民情怀和从容洒落的书生气质,都自然呈现于内敛、凝练、熨帖的叙说中。对于散文语言,作者有着成熟的控驭能力,不拿捏、有智慧和多韵味,是这部散文集的文字品相。
成路诗歌集《雪·火焰以外》授奖词:
《雪·火焰以外》以奇崛的意象展示了对现实的敏感,对历史的敬畏,并以其饶有余味的意象叠加让历史在诗人的重构中复活。
薛保勤诗歌集《青春的备忘——一个知情的往事追怀》授奖词:
在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真相的艺术再现中,努力打捞“泥塘里的光彩”,是长诗《青春的备忘——一个知情的往事追怀》最突出的人文品格和美学气象。作者以炽热与悲凉兼具的情怀追忆知青岁月,深沉省思民族灾难,赞美艰苦生存环境下的美好人性及自强精神。全诗叙述、议论、抒情结合,具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是陕西今年不可多得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远村诗歌集《浮土与苍生》授奖词:
《浮土与苍生》以其陌生化的意象相接,书写着对生活、对命运、对自身不断扬弃、不断超越的心路历程。诗境多异想别趣,洋溢着一种跃动的内在活力。
沈奇文学评论《沈奇诗学论集》授奖词:
在当代诗评界的众生喧哗中,《沈奇诗学论集》的声音或许算不得振聋发聩,但绝对是“令人神往”的一种。作为坚守诗歌良心的重要代表,沈奇专业而又敬业的精神,仗义执言而又切实具体的作风,敏锐而不乏独到的诗歌感受,朴素而又不失鲜活的语言,使得他总是站在了诗歌批评的前沿。
梁向阳文学评论《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授奖词:
散文理论研究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当代散文发展的高度,而梁向阳的《当代散文流变研究》无疑在为这个高度的建成尽着自己的本分和操守。他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包容的学术个性,爬罗剔抉,细致入微地理出了当代散文的运行轨迹,践行了柳青“艺术是个笨活儿”的格言。
仵埂文学评论《小说的伦理精神》授奖词:
《小说的伦理精神》从学理上深入地探究了小说艺术的本质之一。作者认为小说是对个人化境遇的歌吟和对个人生存的偶在性的表达,其本质精神是反专制主义的;小说的多义性、模糊性特征,容纳了人性展开的多向度空间,消解了专制主义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作者关于小说伦理精神的“多义性”、“模糊性”的理解,既充分尊重了生活世界的丰富与深广,更强调了小说作为虚拟性文体的一种艺术质性。
赵德利文学评论《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授奖词:
当人们依旧沉浸在“文学大省”的盲目了观众,赵德利的《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显得是多么的恰逢时宜!他的冷静清醒、他的忧心忡忡、他的奇谋良策活脱脱就是他与新世纪陕西文学的“隆中对策”。仿佛一声当庭断喝,又恰似一剂苦口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