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外交事业上不平凡的一年。1972年是共和国成立后与西方各国外交关系正常化的“破冰”之年。从那时候起风风雨雨走过,转瞬便是四十年。这一路走来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愈发的成熟、健康、稳定。
1972年10月11日,中德两国政府在北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德建交公报》,中德两个国家与人民间的友谊至此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2012年是中国的龙年,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这为中德建交四十周年赋予了更加美好的寓意。为纪念中德建交四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中德两国政府在2009年7月16日签署了2012年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的谅解备忘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见证了签字仪式,国家主席胡锦涛担任了“中国文化年”的中方监护人。
“中国文化年”活动将以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电影、展览、对话等形式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展现中国开放、多元、富有活力的新形象,促进双方在文化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增进民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此期间中国以主宾国的身份相继将代表中国形象的艺术形式进行逐一展现。
陕北民歌被誉为中国的民歌之魂。她以对生命和生活极大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对美好的事物予以歌颂。陕北民歌的根深植于广袤厚重的黄土地里,以民风、民俗为载体,以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质朴嗓音进行表现。她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天真烂漫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鲜活的表达出中华民族激奋、昂扬、热情和友善的伟大情怀。
陕北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她时而以小调的轻盈婉转,如行云流水般在听者心灵之上缭绕;时而以信天游的粗放雄奇,如黄钟大吕般令听着震耳反馈。她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以土的掉渣,大的雄奇,美得撩人的鲜明特征,展示着我们黄土文明的特色和精粹。
著名导演周小舟先生在深刻领悟陕北民歌的无言大美后深情地说:“在黄土高原上,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故事,没一个故事就是一首歌。蓝天、黄河、黄土以及陕北那特有的苍凉,谱写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伟大乐章。那些流传在世的一首首经典的陕北民歌,成了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绝唱;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性,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源远流长,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愿意。遗憾的是,仅以民歌形式,很难走进国际舞台。为此,有那么一群人为让他走向世界,在不懈努力着。”正是有了一群这样深沉的热爱和不懈的执着的人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了希望。
陕西荣威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国乐(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为己任,将陕北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瑰宝重新精心打造,为国际顶级艺术舞台完美呈现视听盛宴。使陕北民歌音乐会成为庆祝中德建交四十周年暨中国文化年一系列活动中最耀眼的亮点。
我们期待着2012年12月15日和12月18日,在波兰国家剧院和德国柏林UDK音乐厅,由世界著名歌唱家和著名交响乐团联袂精彩演绎的2012’《聆听中国–陕北民歌音乐会》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