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康海、王九思散曲作品研讨会暨第三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
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为专家学者赠送《翰林风雨•康海传》
张养浩、康海、王九思散曲作品研讨会现场
和谐陕西网讯(记者 陈文静)9月17日,由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散曲学会联合举办的“张养浩、康海、王九思散曲作品研讨会暨第三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百人出席了研讨会。
在开幕式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指出:当今的散曲创作要向张养浩、康海、王九思等先贤深入学习,要不断加强散曲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创作,进一步推动散曲创作,大力提高散曲创作水平,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散曲精品力作。
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在讲话中指出:作为当代散曲创作的积极推动者,他号召散曲作者、研究者要以张养浩、康海、王九思等散曲大家为榜样,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之路,坚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让散曲为人民所喜爱,让散曲富有生命力,使散曲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
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联合西安银桥乳业集团敬赠的《翰林风雨•康海传》
研讨会上,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为与会专家学者赠送了著名作家、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主席薄厚历时五年创作的,展现“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传奇人生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翰林风雨•康海传》(上下卷)。
与会的专家、学者、教授与散曲作者代表对张养浩、康海、王九思的散曲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热烈的讨论,总结了他们的创作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对当前的散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真正实现散曲的复兴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据悉,本次活动分为学术研讨和参观考察两部分。研讨会结束后,诸位专家学者还将前往武功县、潼关县等地进行文化考察,思远怀古,凭吊先贤,在实地中体会先贤们的家国情怀。
关于张养浩、康海、王九思
本次大会研讨的三位散曲大家中,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反映其爱国忧民思想的作品,其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被誉为“千古名曲”。
康海与王九思长期以来是关联在一起的,两人有几个共同点:其一,都是关中西府人,都是弘治年间成名;其二,都是文学家,长于诗文,同列为明“前七子”,都擅于散曲、杂剧创作,被称为“曲中苏、辛”;其三,同时罢黜返乡,武宗时宦官刘瑾败亡,二人受牵连而遭罢免,回乡度过了数十年的闲居岁月;其四,都喜欢戏剧,对音律有研究,建有自己的家班。二人创作的“康王腔”,其音“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 壮秦腔之基。后人多将二人放在一起评价,如郑振铎先生说:康海、王九思“他们为当时曲坛的宗匠者总在半世纪以上,九思嘉靖初犹在,影响尤大”。
康海(1475--1541)明代状元、文学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康海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首。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明、清时皆推第一。
康海“主盟艺苑,垂四十年”,创“康王腔”,壮秦腔之基。王世懋说:康海“倡秦声,使之复振。”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被尊称为秦腔的“鼻祖”。康海手绘脸谱系明代秦腔戏曲人物古脸谱,多达131幅,据今已有440多年了,是中国戏曲遗存独有的、最古老、最完整、最珍贵的戏曲脸谱。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余首、小令200余首。
活动背景
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将向武功县留存至今的康海墓园、张养浩的千古名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诞生地潼关县岳渎景区授予“散曲文化教育基地”的称号,这是陕西省首次获此殊誉。建设 “散曲文化教育基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散曲文化,扩大散曲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人民群众对散曲的认知度。
关于康海文化项目
西风啸歌大秦腔——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文化项目推介新闻发布会
第一阶段:举办康海文化项目推介新闻发布会,把康海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手绘脸谱和人文精神隆重地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学习、传承和发扬。
2013年12月,由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陕西文学基金会、中共武功县委和武功县人民政府在省政协会议室联合召开“西风啸歌大秦腔——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康海文化项目推介新闻发布会,并成立了康海文化项目领导小组,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任组长。
2014年8月,随着《翰林风雨•康海传》小说的出版和康海文化项目的实施推进,在武功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康海墓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缮。
“秦腔鼻祖”康海文学艺术报告会走进咸阳
第二阶段:将以陕西为中心,辐射西北五省,筹办“康海文学戏剧艺术节”,主要内容包括康海文学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秦腔优秀剧目汇演活动、筹拍五集电视纪录片。
2015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亲笔致信咸阳市委,关心支持康海诞辰540周年纪念活动和康海文学戏剧艺术研讨会。
2016年10月,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中共武功县委与康海后裔、新疆建设兵团原副司令员康克俭等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一行在武功和西安举行康海文化项目专题座谈会,在河南南阳筹建康氏文化苑(内设“康状元馆”)。
康海手绘的明代秦腔古脸谱
第三阶段:将武功定位为人文教育的基地,中国秦腔的故乡。抢救性保护,科学考古、艺术复原康海手绘的131幅明代秦腔古脸谱。筹建康海纪念馆,纪念馆将由康海生平展览馆、康海文学艺术馆、康海戏曲艺术展、康海秦腔脸谱艺术展览馆组成。
2017年8月,鉴于康海手绘的明代秦腔古谱,经过500多年的流传,原物草质纸本已经腐烂变朽、风化剥落,随时都可能变成纸灰而耗散损毁。为了保护好这批重要文物,并让其永世流传,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专家经过近10年抢救性保护,科学考古、艺术复原工作已经过半。
2017年9月,经过长期酝酿,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影视制作中心拟联合中共武功县委,按照作家薄厚创作的剧本,筹拍五集电视纪录片《西风啸歌大秦腔——秦腔鼻祖康海》。该片拟推荐在央视10套、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平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