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争耀 ,男,1972年12月出生,毕业于西北大学,2004年进入三秦都市报从事新闻采写工作至今,历任社会新闻部记者、主任助理,新闻调查部主任助理,现为三秦网人文频道主编、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理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时间流转,他对新闻的初心不变,始终如一。
18年来,他把手中的笔和镜头对准陕西文物,用扎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勤奋的脑力、凝练的笔力,创作出4000余篇、数百万字有温度、有厚度的文物新闻作品,用实际行动为“保护陕西文物,讲好陕西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把自己“铆”在新闻一线 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活起来
历史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着文化的认同。俗话说,“关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文物考古发现接二连三,是可以挖掘历史文物报道的一个“富矿”。搞好陕西的文物报道,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好的新闻是靠脚板跑出来的,是双脚沾满泥土的,坐在办公室杜撰不出“三贴近”作品。在每一次的新闻采写中,赵争耀都力求俯下身、沉下心,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在路上、在现场,用脚力去丈量大地,踏踏实实把自己“铆”在新闻一线,锲而不舍地发现和挖掘,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真实、鲜活素材。
2018年7月12日下午,赵争耀获得一个新闻线索,蓝田县发现了一处迄今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上陈旧石器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可追溯到约212万年前。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重磅新闻,立即驾车赶往90多公里外的发掘点。上陈村坐落在秦岭北麓的一个黄土塬上,一场大雨过后,通往塬上的土路坡陡路滑,泥泞不堪。他当即弃车,踏着泥泞徒步找到村委会,又找到几位参与发掘的村民家。通过采访村民,获得了科研团队发现和挖掘遗址的很多素材。之后,沿着塬下沟道深一脚浅一脚地找到了遗址挖掘现场,采访拍摄完赶回报社,连夜赶写出通讯报道《蓝田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人类活动痕迹,中国人类史前推约40万年》,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寒来暑往,赵争耀三天两头往考古工地跑, 下功夫用心用力用情去挖掘文物富矿旁,采写出大量真实、鲜活的考古报道。《宝鸡斗鸡台:陕西考古“第一铲”》《寻找消失的西周王城》《法门寺古丝绸密码》《乾陵风波》《斗法城隍庙》《保卫杨官寨》等稿件,让文物背后的故事,鲜活了起来。
为文物保护鼓与呼 就是最幸福的事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句话被无数新闻工作者奉为圭臬,赵争耀也不例外。他总是说,能用自己的笔触和相机,为保护和宣传陕西文化遗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最幸福的事!
赵争耀印象最深的是在2008年的时候,他接到线索称有砖厂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东陵保护区内取土,严重威胁文物的安全。那个时候没有电子导航,网络上关于秦东陵的信息也是只言片语,赵争耀就根据热线人提供的模糊地址蒙着头找,几经辗转才在临潼韩峪邵平店附近找到了秦东陵。在那次采访中,赵争耀搜集大量秦东陵周边砖厂威胁文物安全的信息,一篇题为《神秘秦东陵亟待加强保护》的稿件,立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此,当地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秦东陵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严禁砖厂在保护范围内取土,责令非法砖厂限期自行拆除。2015年,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的热播,让孙俪饰演的秦宣太后变得家喻户晓,而秦东陵就是这位秦国传奇女性政治家长眠的地方。激动的赵争耀当即决定,到现场去看看,尽管他已经去过很多次秦东陵了。采访回来后,先后创作出了《秦东陵发现礼制建筑 主人或与宣太后有关》《秦始皇高祖母“芈八子”秘闻》《“芈月传”热播 历史上的芈月的真爱是谁》等系列深度报道,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文稿。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北岸的秦咸阳城遗址,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但当深埋地下的历史遗址遇到城市建设发展,遗址保护工作陷入困境。2017年4月18日,赵争耀来到秦咸阳城遗址上的一处工地,看到了眼前“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一幕:高空中,吊塔、起重机等大型机械正在起起落落;地面上,一群汗流浃背的人正挥着铁锹、铲子忙忙碌碌。上面是逐渐高起的桥墩、下面是被割裂开的考古工地,这样格格不入的一幕,正在一片黄土地上上演着。考古人员很无奈,为了保住这片土地下的古代遗存不被建设工作破坏,考古队便开始了“与推土机赛跑”的抢救性发掘工作。赵争耀实地走访了考古工地、工程施工方,以及相关部门,推出了舆论监督报道《文保之困》。新闻刊发当天,引起省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令建设施工立即停工,并协调各方,为考古工作让路。
在做监督类新闻的过程中,赵争耀也经历过一些“惊险”。2006年,有人反映西安北郊红旗厂附近,有村民把自家的坟头修在了一座古代的大冢上,违反了文物保护法。于是赵争耀火速赶往了事发地,拍照取证后正准备离开现场,却偏偏撞上了修坟的村民。那位村民当即抽出一把西瓜刀,恶狠狠地威胁他不许胡写,随后还尾随了赵争耀很长一段路。第二天稿件见报后,西安市文物局迅速出动,责令村民迁坟,将现场恢复原状。“要说当时不害怕是假的,他要是犯起混来,真给咱一刀,我也受不了。但是干这行,就必须得敢于冒险。这件事我知道了,我采访了就必须写出来,这是我的责任。”赵争耀说。
活到老学到老 新闻永远在路上
“2004年开始接触文物考古报道,刚开始专家怎么说,就一字不漏的怎么写,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那些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不懂咱就学嘛,在这方面咱就是个学前班的小学生。”从那时起,赵争耀开始疯狂脑补文物考古知识,《考古集萃》《文物知识100讲》《国宝档案》《秦汉文明史》《谁在收藏中国》《古玩指南》......凡是见到和文物有关的书籍,他都要买回来认真阅读学习。赵争耀喜欢上了这个领域,于是博物馆、考古工地便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淬炼“火眼金睛”,练就善于发现的慧眼,使自己具有独特的眼力、独特的视角,通过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赵争耀绝大多数时间奔走在文物新闻采访第一线,发表文物新闻稿件4000余篇、数百万字,数十篇稿件获得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及陕西新闻奖。其中,《秦陵发现大型陪葬墓 墓主与秦始皇关系密切》获得201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最懂秦始皇”的那个人走了》获得2019年度中国文物好新闻和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咸机场二期考古获重大发现,战国秦墓出土半鼎“骨头汤”》获得2010年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二等奖。2016年,新闻作品专著《寻宝手记——揭秘文物背后的故事》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三秦都市报“十佳员工”“名记者”“突出贡献标兵”。2017年,鉴于赵争耀在保护陕西文物、宣传历史文化做出突出贡献,他被陕西省文物局授予“陕西省社会参与保护文物先进个人”殊荣。
“陕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总是不断给世界奉献惊喜,今后,我会继续扎根一线,用一篇篇新闻报道,记录陕西文博事业的发展!”赵争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