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来,苏武牧羊作为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不仅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且写在史书上,留在诗歌中,编在古戏里,而今又被搬上银幕,制成光碟,译成外文资料。苏武危难持节、忍辱亮节、刚烈忠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正义气节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前不久,由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宝鸡文理学院、世界苏氏宗亲总会主办,武功县承办的首届“苏武精神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苏武其人其事
苏武(公元前140-前60年),陕西武功人,字子卿,西汉抗匈名将平陵侯苏建次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以中郎将身份率团百余人出使匈奴,表达大汉谋求和平的诚意。就在使团准备回国之际,副使张胜背着苏武与单于部下缑王、虞常等人谋反于匈奴,欲劫单于之母逃归汉朝。
事情败露后,单于勃然大怒,囚禁了苏武等全部使团人员,并派原汉朝叛臣卫律办理此案。苏武深感酿成大祸,无法挽回,便拔出佩刀自刎,以保持名节。卫律急忙阻拦,并唤医官抢救。单于被苏武的浩然正气感动,便令卫律劝降。卫律对苏武软硬兼施,以赐号封官诱降未能得逞,便又百般折磨,苏武威武不屈。
单于为苏武的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折服,逼降未果,便将苏武囚于地窖,断绝食粮。苏武饮雪吞毡,数日不死。后又被流放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单于声称等到公羊产乳,才能放他归汉。苏武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廪食不至,掘野鼠储藏的草实度日,身陷囹圄,矢志不移。
李陵投降匈奴后,单于知李陵与苏武甚密,便又差李陵到北海劝降苏武,苏武断然回绝。李陵设宴劝苏武说:“……你的兄和弟曾含恨而死,前不久老母亲又遭不幸,入土安葬。你年少的妻子听说也已改嫁,两女一男十多年来不知存亡。而今皇上喜怒无常,朝纲失政,你回去安危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苏武回答道:“今得杀身自效,为了国家社稷,我虽蒙受斧铖汤镬,但心甘情愿。若再劝,我将以死相告。”李陵见苏武的报国之志如此坚定,仰天长叹:“苏公真不愧为天下义士!”
汉昭帝即位后,汉匈重归于好。汉使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单于诡称苏武已死。汉使二次来到匈奴,获悉详情,单于无奈,只好放还苏武。历时十九载,强壮出行的苏武已是“须发尽白”,百余人的使团也仅剩九人。
汉昭帝始元六年春,苏武回到京城长安时,文武百官、平民百姓夹道欢迎。苏武拜见昭帝后,又奉诏谒告武帝庙,把“节杖”摆放在武帝像前。昭帝拜苏武为典属国。数年后,昭帝驾崩,宣帝即位(前73年),赐爵关内候,又复为右曹典属国,以其著节老臣,命朝朔望。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病故,终年八十余岁,葬于故里武功。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又列苏武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彰显中兴辅佐之功。
苏武与李陵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班固的《汉书·李广苏建列传》(后人分离出《苏武传》)有详尽记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节录了《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当时最有影响的三位人物应数司马迁、苏武、李陵。不同的人生抉择,决定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苏武以“三不朽”的“立德”,与以后出现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名垂史册。
苏武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忠孝教育所倡导的人格典型。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崇高气节一直备受世人称颂,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家喻户晓。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苏武牧羊的歌曲、戏剧,激发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抗日战争时期,戏剧舞蹈、美术音乐、图书报刊,普遍以苏武牧羊作为爱国主义题材,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呼喊出“抗击侵略、抵制强暴、反对投降、伸张正义”的共同心声。近年来,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歌曲、绘画、小说、交响乐、电视剧、声乐唱片、歌舞剧等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以艺术表现的形式将苏武牧羊的传奇作了人生典型的诠释。
这次研讨会,给苏武事迹和苏武精神以崇高的地位和高度的评价。苏武精神的道德价值具有多维意蕴,核心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其中也渗透着苏武的人格魅力和坚强意志。主要表现在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堪为楷模的崇高人格;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和坚忍不拔的人生意志。苏武精神对于传统人格的完善及中国大一统社会的形成和持续稳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激励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顽强奋斗,勇往直前。
拜谒苏武墓
参观苏武纪念馆、拜谒苏武墓是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会代表怀着极高的兴致赴武功苏武纪念馆参观、祭奠,哀悼、献花,实地领略这位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坐西朝东,背靠青山,漆水河蜿蜒流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苏武墓1957年5月31日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武节碑龙门传”为“武功八景”之一。
依恃苏武墓修建的苏武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庑廊、大殿、祭亭、祭台、墓冢。苏武文化广场、司马大道即将竣工。
刚到苏武纪念馆门前,就听到扩音器传来人们熟悉的苏武牧羊歌:“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野幕夜孤眠。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节旄落未还……”
纪念馆内苍松翠柏,芳草萋萋,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可谓“陵园冢山秀,碑石霭云头,身后安故土,大名垂宇宙”。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主席华国锋(苏铸)题写的[苏武纪念馆]和“高风亮节” 的牌匾,表达了苏姓后裔对苏武和苏武精神的崇敬与缅怀。
从2005年起,武功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世界苏姓祭祖大会。2008年10月,世界苏姓第七届恳亲大会与苏武文化艺术节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武功之行,沿途浓郁的秦川风光和陪同人员的生动讲解,使与会代表对苏武故里这片神奇的土地惊叹不已。
武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武功古以境内有武功山而得其名,武功山即太白山。有学者考证认为,武功山是因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而命名。据《史记》载,周民族始祖后稷出生于武功,教民稼穑,开启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千百年来,武功大地人才辈出,漆水河畔群星灿烂。不仅诞生了名垂青史的一代英雄苏武,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有文韬武略的宋代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旷世昭彰的明代大文学家康海……。
武功古为有邰国,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武功境内有姜塬墓、教稼台、后稷祠、苏武墓、隋炀帝陵、报本寺塔、宋代张载讲学处、城隍庙、关帝庙、杨虎城守城遗址等文物古迹多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在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中,有断代史研究首选点之一的先周郑尚坡遗址,有破解古人类居住之谜的陶屋,还有众多的商周青铜器和巧夺天工的楚簋、内叔簋及精美绝伦的金棺、银椁……
苏武和苏武精神,对武功人民的思想文化、精神生活都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在苏武精神的激励下,武功干部群众开拓创新、恪守诚信、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苏武精神的现代意义
“中国先秦儒学仅仅局限于人格,中国在秦汉时期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以后才提出了国格观念,苏武是中国西汉时期国格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咸阳为秦地,汉承秦制,秦文化是汉文化的基础之一。研究苏武精神,对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主流文化、多元价值,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不仅是苏氏宗亲对祖先的缅怀,也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思想史研究首席专家张岂之的一席话,道出了苏武精神与现代社会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研讨会上,大家围绕苏武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主题,侧重苏武精神的道德价值、苏武和苏武精神的历史考证两个方面,对苏武和苏氏家族相关史料,苏武精神的特点、表现与成因,苏武精神的道德价值与现代意义,各抒己见,开展学术探讨。大家的共识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下,发掘苏武精神的道德价值和人格魅力,弘扬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唤醒民族良知,提升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十分必要和非常现实的。
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赵馥洁指出,当今社会,研究苏武精神具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道德意义;具有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意义;具有深化理解中国历史的认识意义;具有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的推动意义;具有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人民出版社研究员金春峰认为,苏武的出现,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产物。苏武体现的首先是一种时代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不是个人气质力量的支持,根本的是民族、国家和文化力量之强盛所带来的必胜信念的支持。伴随着的则是一种事业的正义感、进步感、道德感及其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苏振武提出,发掘苏武精神的道德价值,目的在于以此作为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认识传统文化,
创造现代文明,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其积极意义在于:有助于对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对国人进行诚信教育;有助于对青年一代的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力培养;有助于对青年一代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
台湾著名伦理学家、高雄孔孟研究会会长、义守大学教授方俊吉指出,苏武是践行儒家思想的一个范例。苏武身上体现的忠贞之节操,是儒家大无畏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内化,对于儒家伦理道德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武功县委书记孙亚政在研讨会致词中说:“苏武精神永远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他的爱国情怀、诚信理念、忠勇品质,都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崇尚气节、忠贞爱国、坚守信念、不畏限险、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他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也成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更需要弘扬苏武精神。因此,苏武精神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情感魅力,又具有丰富的现代人文理性思想,是我们思想宝库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苏氏家族寻根觅祖
千百年来,由于战乱、饥荒、灾难,人们不得不东迁西移,南来北往。苏氏家族也不例外。时至今日,全国各地有不少苏姓村庄,许多苏姓后裔,有家无谱,有谱无家,只知近祖之名,不知远祖之讳,更不知祖籍何方?
冬去春来,多少苏姓子孙,虽忙于创家立业,但仍常念远祖列宗。苏氏后裔虽漂洋过海,侨居异国,但仍心归一脉。他们对武功苏族亲情有加,宗谊弥笃,总以“武功”为郡望,以“武功堂”为总堂。
在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苏氏后裔回首寻根觅祖的艰苦历程,无不为终归找到自己祖先的所在地武功而欣喜和荣耀。他们因了武功而繁衍生息,因了武功而事业有成。
1937年,海外苏氏后裔筚路蓝缕,苦心孤诣,在菲律宾成立了“武功苏氏宗亲会”。其誓词是“不信东风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积淀的心声与豪情如此铿锵震耳!1993年9月,他们又在首都马尼拉修建了宏伟壮观的新会所“武功大厦”,顶层正中设“武功祖先堂”,门额横匾红底金字为“武功世胄”。同年10月,又在马尼拉成立了“世界苏姓宗亲会”。与会的有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分会长以及台湾代表。会徽为篆书“武功”,会歌为:“……苏武大名垂宇宙,留胡久不归,大节永不亏,平陵候,典属国,武功称族徽……”
1997年11月3日,菲律宾苏氏宗亲会一行24人组团回国寻根谒祖。他们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苏明、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苏永祁的陪同下来到武功,受到当地盛情接待。谒祖仪式隆重热烈而又礼数有序,苏武长门传人平陵侯63世孙、武功苏氏联谊会理事长苏振武主陪祭祀。平陵候62世孙苏耀斌老人保存的苏氏长门传世家谱,让域外苏氏族人感激涕零。家谱从苏建开始列名,谱上列祖列宗均为长门传人,现今世界苏氏各支系先宗皆出于此。多少年来,尽管他们以“武功”二字作为族徽,但武功毕竟只是遥远的想像。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吃上故乡的饭菜,不免激情满怀,兴奋不已。他们赠送家乡的那面“情系家乡”的锦旗,表明苏氏家族认定第一祖籍地在陕西武功。
研讨会期间,我们与马来西亚世界苏氏联宗会理事长苏清棋攀谈许久。他介绍说,苏氏寻根觅祖,也曾费过周折,也有过河南、福建一些地方的说法。现在,我们终于确认,苏氏家族为黄帝一脉,我们的祖先就在陕西武功。近些年我多次回武功,每回来一趟,都是又激动又感动。他说,苏氏家族在东南亚发展得很好,我们都因苏武引以自豪,非常崇尚苏武精神。有些年轻人看到我们家里挂着“武功”的族徽,不解其意,我们就耐心给他们解释,让苏武和苏武精神代代相传。我们现在都有自己的事业,心里总想着要把事业搞大,以实际行动传承苏武精神。发展事业,创造业绩,才是对苏武最好的纪念。
苏武精神在国外
苏武作为忠于祖国和民族的杰出外交家,其精神与气节已享誉海内外。
汉武时代,中华民族以一个强盛的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而称雄西方的是日益崛起的古罗马帝国。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像苏武这样具有民族气节的杰出人物必然应运而生,并受到人类社会的推崇。这是因为,他们身后耸立着一个强大的祖国,有着一个强盛的民族和卓越文化的巨大的民族力量的支撑。所以,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就成为那个时代英雄人物和有识之士的共同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苏武精神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一位代表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1996年9月的一天中午,日本东京大学历史教师上山浩一和他的母亲一起来到陕西武功拜谒苏武墓,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自我介绍说,他小时候看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十分钦佩苏武的爱国精神,所以特地自费来瞻仰苏武墓。当他巧遇苏明、苏永祁并得知他们是苏武的后代时非常高兴,邂逅相识,合影留念,从此成了忘年之交。回国后,他还给苏永祁寄来一首用汉字书写的七律《遥思》:“异城犹忆朔风寒,苏武牧羊志在汉。子孙家祭千秋后,默默北眺风颊暖。”后来,他又多次来到武功,挖掘有关资料。得知当地要修缮苏武陵园,他还特意寄来十万日元资助款。
韩国著名中国文化研究学者、大邱教育大学教授张闰洙的观点,引起了极大反响。他通过考证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从韩中两国文化相似性和历史共同性的角度阐释了苏武精神和韩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说,苏武对韩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时期是朝鲜时代。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了解和敬仰苏武,尤其是做过日本俘虏的学者如姜沆和郑希得等人曾把自己的被俘经历跟苏武的经历一视同仁,并以苏武的忠节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情操,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另外,在韩国象征着不屈意志和高尚气节的金尚宪曾在狱中写诗怀念苏武。深受韩国人尊敬的丁若镛和金九也曾以苏武的忍耐来鼓励自己战胜人生的苦难。韩国的传统音乐剧“春香传”曾把恋人的离别场面比作苏通国(苏武之子)母子的离别场面。一些著名电视评论家还把苏武故事作为固定栏目,让更多观众通过荧屏了解苏武。
张闰洙深情坦言:“韩中是友好邻邦,长期拥有同样的文化和同样的思想。苏武不仅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忠节之士,也是传统的韩国人所尊崇的典范。苏武的忠节精神和战胜逆境的忍耐力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有积极意义。它将成为韩中两国民众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文化桥梁。”(文/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