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资料图
《盛典——诺奖之行》
4月7日,记者从长江文艺出版社获悉,由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编著的《盛典——诺奖之行》,将由该社于19日在海口书博会首发,共16万字,是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
【相关新闻】
作为为数不多的书稿抢先阅读者,该书责任编辑刘碧芳透露,莫言在书中以生动朴实的文笔,记录了瑞典七日的所思、所见和所悟。此外,莫言还用俏皮调侃的语言,谈到获奖后所受争议,“从中可看出,他是个盛名之下,清醒淡定、睿智豁达的人。”(据楚天都市报)
编写书是为恢复事实真相
“我一直在冷眼旁观着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的机会,更是一个认清自我的机会。”莫言坦言,诺奖公布后,刚开始他确实有点不适应,对于网络上很多对他的议论和批评,他也曾感到很生气,“很多人在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大家对莫言的批评与表扬。”莫言说,他是一个生怕让别人不高兴的人,生怕因为“个性”和“风骨”而让朋友为难。之所以要编著这本《诺奖之行》,莫言解释,是因为围绕着他去瑞典领奖这件事,很多人写了文章编了书,“有的人道听途说,有的人望风捕影,有的人虽有忠实报道之心,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难免出现许多与事实相去甚远的信息,为了恢复事实真相,也为了让关心这件事的读者朋友了解这件事的全部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我的一些零星感受与随机所想,就编写了这本书。”
愿抛弃奖项回到青春岁月
莫言在书中写道,自从他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中国的网络上疯传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有张艺谋、姜文、莫言和巩俐。关于这张照片的来历,莫言做了详细解读,“这张照片是25年前在我的故乡山东高密我们家的院子里照的。当时我们四个人都很年轻。张艺谋最大,也不过34、35岁,而巩俐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只有22、23岁。我想,25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变老了,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名。现在我们都有名了,但可惜我们老了。”如今再看这张照片,莫言感慨,“如果让我抛弃所得的所有的奖项和荣誉回到当时的青春岁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谈到在瑞典学院发表“讲故事的人”演讲前发生的曲折,莫言说,早晨刚起床,即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有人将到大学“闹场”。“这几位著名的人物,从宣布我获奖后,即咬牙切齿地发表了很多我懒得评价的言论,制造了很多我不屑辩驳的谣言。”此时,朋友们劝莫言干脆取消这次活动,但莫言坚决反对。事实证明,演讲后,肯定的声音大量出现,那些把诺奖政治化、把莫言“妖魔化”的批评,开始受到质疑。对此,莫言坚定地表示,“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相信文学的力量。”
莫言表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据扬子晚报)
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发表演讲《讲故事的人》之前,曾有人想闹场,以至于朋友劝他取消活动;发表演讲之后,肯定他的声音大量出现。莫言诺奖之行发生了什么?面对外界说法,他如何回应?晚报记者昨日获悉,莫言《盛典——诺奖之行》将于月中推出,记录瑞典七日所见、所感、所思、所悟,揭秘诺奖盛典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趣事。
“获奖后一个多月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诺贝尔文学奖巨大的影响和不可撼动的尊严。我一直冷眼旁观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这是千载难逢的认识人世的机会,更是一个认清自我的机会。”
著名演讲平息“闹场”风波
“围绕我去瑞典领奖这件事,很多人写了文章编了书。有人道听途说,有人捕风捉影,有人虽有忠实报道之心,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难免出现许多与事实相去甚远的信息。为了恢复真相,也为让读者了解这件事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我的一些零星感受与随机所想,就编写了这本书。”
莫言在书中透露,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发表演讲《讲故事的人》前,曾有人想闹场,以至于朋友劝他取消活动。“早晨刚起床,即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有人将到大学闹场。这几位著名人物,从宣布我获奖后,即咬牙切齿地发表很多我懒得评价的言论,制造了很多我不屑辩驳的谣言。我自然清楚他们为什么这么疯狂,我对他们表示同情。”
“朋友劝我干脆取消这次活动,我坚决反对。”莫言说,这个演讲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任何人都有权利进行表演。我不能为此让主办者难堪,更不能因此让听众失望。”
莫言发表“讲故事的人”演讲之后,肯定的声音大量出现,“那些把诺奖政治化、把我‘妖魔化’的批评,开始受到质疑。”让莫言最为感动的是,上届诺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勒罗姆先生站出来支持他。他看了莫言的演讲稿,听他的夫人朗诵《生死疲劳》,向瑞典学院表示:莫言是优秀作家,他的演讲是篇感人的好文章。“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我相信文学的力量,我相信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礼堂听讲的人会成为我的支持者。”莫言如是说。
披露《红高粱家族》幕后故事
“如果让我抛弃我所得的所有奖项和荣誉回到青春岁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自从莫言获得诺奖后,网上疯传着一张照片,上面四人分别是张艺谋、姜文、莫言和巩俐。莫言说,这张照片是25年前在他故乡山东高密自家院里照的,当时他们都很年轻,“张艺谋最大,也不过三十四五岁,巩俐是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只有二十二三岁。”如今25年过去,大家都有名了,可惜已经老了。“如果让我抛弃我所得的所有奖项和荣誉回到青春岁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莫言说,1986年3月,《红高粱家族》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大约过了四个月,张艺谋找到他,称想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当时张艺谋光着膀子,黑得像煤炭。他是左脚穿着一只鞋,右手提着一只鞋。因为他手里提着的那只鞋的鞋带在公车上被人踩断了。我一见他,马上想起我们生产队的小队长。后来张艺谋说,我一见莫言,就想起我们生产队的会计……于是,一个小队长和一个会计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合作。当时张艺谋说,我可能对你的小说进行很大的改动。我说随便你改,因为我信任你。我说,我在小说里描写的爷爷奶奶是在高粱地里谈恋爱,你可以让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试验秘密武器。但最终他还是让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谈恋爱。”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莫言的小说让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发了大财,莫言说,实际上张艺谋购买这个小说的电影版权只花了800元。“我回到故乡,有位老乡问我,听说张艺谋给了你100万……”(据成都晚报 记者 李跃)
新作收录瑞典七日行
所见所感所思所悟……
《盛典——诺奖之行》是莫言获奖后的首部作品,全程实录诺奖之行,独家披露获奖前后的心路历程。该书记录瑞典七日所见、所感、所思、所悟。
第一天: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附:瑞典学院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和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采访
第二天:中国故事,世界知音
附: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讲话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演讲:讲故事的人
第三天:乡情如酒,不饮自醉
附:莫言在华人工商联欢迎午宴上的讲话
第四天:心存善意,与狼共舞
附: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和一堂特别的中国课
第五天:金牌辉煌 盛宴难忘
附:瑞典学院院士维斯特拜里耶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致辞、莫言诺贝尔颁奖致辞(现场演讲)和莫言诺贝尔颁奖致辞(原始文稿)
第六天:王宫晚宴,思我故乡
附:与夏谷的对谈、瑞典笔会演讲和瑞典笔会现场问答
第七天:异乡知己,相见恨晚
附:瑞典皇家话剧院与观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