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西安建设成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尼泊尔拉吉姆教授撰文畅谈大西安建设
拉吉姆
2017年12月28日隆重召开的西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以研究部署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主要内容,吹响了加快大西安国际化进程的集结号,标志着西安由此迈上了推动城市国际化新突破的新征程。
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20年的外国人,我切实感受到西安发展变化的不断向好,尤其是2017年以来,在王永康书记的带领下,大西安全面发力,正在以昂首阔步的姿态加速奔向美好的未来。
西安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1100年的建都史,有过无数的辉煌,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太多的荣耀,其中尤以汉、唐时最为繁盛,是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带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向往,1997年我只身来到西安求学。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有厚重的城墙、有秦兵马俑、有寺院佛塔……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闻名世界的古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文化遗产,历史记忆的依托和独有的文化支撑,让西安在“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身为一座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定位,也为西安的文化特色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在中国,北京是公认的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我一直以为,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从世界版图上看,西安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城市,西安在亚欧国际交流,特别是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没有其他城市可以替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如果只是把西安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显然有些太低、太小了。西安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职责,西安应成为亚欧国家文化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历史文化根脉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就西安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平台的优势,借助“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以高度文化自信打造大西安文化特色,用西安特有的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新潮流、新趋势。目前,西安市已经与26个国家的29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需要充分发挥这种关系,让文化交流频频“走出去”,在国外展示大美西安的独特魅力,为西安成为国际化城市塑造形象和提升品位。
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除了文化“走出去”,还应该再像盛唐时期那样把文化请进来。世界各国人民培育和创造了各自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共同构成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西安的文化必须展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风范,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尼泊尔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16年3月21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尼泊尔奥利总理时就曾强调,双方要加强在旅游、教育、文化、青年、媒体等各领域各层面交流合作,让中尼友好的大树根深叶茂。西安市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市早在1996年就缔结成为友好城市,2015年两市又签署进一步深化友好城市交流与合作协议,我认为,关系建立了,就要多做事情。让两市人民多多交流,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
文化的聚集、交流,会提高西安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推动西安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多种文化的交流将有助于认识、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形成新的西安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西安完善开放、包容、大气的城市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西安文化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所以西安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把这座古老时尚的城市建设成亚欧合作交流的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拉吉姆教授简介:拉吉姆(Rajiv Kumar Jha)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该校优秀博士生、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是陕西省“百人计划” 特聘专家尼泊尔第一人,获得了尼泊尔国家青年学者荣誉称号。系西安医学院教授、西北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