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通过打造10大标志性文化项目,争取在体制机制、资源整合和经费管理上的突破等战略措施,把陕西建设成西部“文化中心”和“文化强省”。到2015年,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并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8日上午,省文化厅在省政协举行的江苏省政协来陕考察座谈会上指出,《陕西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正式方案将于今年9月底拿出,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打造10大标志性文化项目
据省文化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文艺路演艺基地、陕西文化艺术中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中国秦腔博览馆、陕西省群众艺术馆、陕西大剧院、陕西省杂技训练基地、陕西省少儿图书馆、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陕西美术创意产业园等10大标志性文化项目。
三类文化单位实现机制转变
公益性文化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即群众艺术馆)、美术博物馆明确纯公益性机构定位,加大资金保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承担政治性、公益性任务,体现较高水准和民族特色的重点艺术院团,转换机制,面向市场,推进其内容和形式创新,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转企改制单位:继续落实有关政策规定,保持原有资金渠道不变,资金总额不减,对文艺院团的演出场所由政府给予建设;
文化企业单位:利用“种子资金”对重点文化领域进行扶持和投资,推动相关产业链中最重要环节的价值增值,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帮助建立与银行、非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的合作,争取贴息贷款,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整合实现大文化
在项目推进上,以县级文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为平台,将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实施项目进行统一规划,聚集资源,综合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
在经费管理方式上将有新的突破。对图书馆、文化馆、美术博物馆要尽快建立与其地位职责相适应,与其服务数量和质量相符合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县、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基本费;拟引入基金运作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文艺创作资助新机制,调动文艺单位和广大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
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
十二五”期间,还将重点加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县级“两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建和扩建,保证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完善。同时,加快数字文化工程覆盖,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网络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