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9月7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万商云集。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博会盛装启幕。
在中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新陕西的历史进程中,在实施文化强省“八大工程”的时代号角声中,西部文化产业又迎来了文化激荡、产业提振又一个崭新起点。
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政策鼓舞下,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文化产业正成为西部全新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着力点。
以改革谋发展 以创新求突破
春风化雨,西部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正焕发勃勃生机。一轮又一轮改革创新的风潮鼓荡着西部文化阔步疾行,三年三大步,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前全面完成了中央规定的既定改革任务,总体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2009年,省直14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涉及1.2万余人;
2010年,完成市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共改制192个文化单位,涉及9674人,组建了84个公司;
2011年6月底,完成县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共改制221家文化单位,涉及7712人,包括81家国有文艺院团、86家电影公司和54家电影院。
在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文化各行各业改革创新风起云涌,各显所长,都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新闻出版业力挫坚冰23家出版单位和108家发行单位,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整合组建了省出版集团和省新华发行集团;影视业通过体制改革活力尽显,1个国有电影制片厂、97家市县电影公司、66家市县级电影院、3个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全部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改革更是破茧化蝶, 111个国有文艺院团,进行了合并成91家文艺院团。
同时,陕西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解放文化生产力,先后完成了陕西演艺集团、陕西出版集团、陕西发行集团、陕西广电集团和西影集团等8大集团的改企转制,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陕西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一组组数字记录着三年来陕西文化体制改革丰硕成果。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集中展示区”,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现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风雨历程,成为本届博览会引人关注的一大看点,在“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展”一块块展板前,簇拥着摩肩接踵的参观人流,在人们啧啧赞叹声中,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促进文化发展的时代长卷铺展开来。
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文化精品空前繁荣
近年来,陕西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了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为发展重点,以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格局。2011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4亿元,占GDP的3%,增速为30.2%,高于全国和陕西省GDP增速。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一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
演艺、影视陕军连夺殊荣,《郭双印连他的乡党》、《柳河湾的新娘》、《热血兵团》、《隐形的翅膀》;入选全国 “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其中《图雅的婚事》荣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团圆》荣获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纺织姑娘》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大秦帝国》荣获第25届金鹰奖,《小麦进城》获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艺术贡献奖” 电视剧《特殊使命》荣获第27届飞天奖,中国首部IMAX3D电影《大明宫传奇》登陆全国3D影院。《望长安》、《大秦岭》、《陕北启示录》、《大明宫》、《西安2012》、《法门寺》、《问道楼观》、《黄帝》等大型纪录片喷薄而出,大部分作品在央视热播。文学陕军再次东征,世人瞩目。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陕西创制文化作品和产品在全国掀起“陕西文化热”,有效提升了陕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重新塑造了陕西省形象。
板块园区强势崛起 产业集群快速集聚
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共生共荣,是陕西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近年来,在产业政策鼓励扶持下,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陕西文化领域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陕西文化产业呈现出了组团集群式勃发的状态,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民生融合,文化与金融结合,进而文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在一批新兴文化园区迅速成长:以黄帝陵为代表的人文始祖文化园区,以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博物馆和华清池为代表的秦风唐韵文化园区,以汉阳陵为代表的汉文化园区,以乾陵为代表的唐文化园区,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园区,以法门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园区,新兴园区和基地建设正在健康发展。
而最具产业影响力和成长性是以文化立区、旅游强区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品牌的西安高新区、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西安经济开发区、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浐灞生态区和城墙景区、临潼文化旅游区、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特别是位于西安市东南的曲江新区,以全新的产业发展范式引领全国,经过十年发展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辐射带动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等区域,发展区域总面积近150平方公里。曲江新区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出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等产业集团、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2007年8月,曲江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08年5月,曲江新区又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2012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跻身中国文化产业30强,综合服务类企业300强。曲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园区日臻完善,搭建起了中国西部第一文化产业产业发展平台。
百年易俗剧社改制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在本届文博会开幕前夕的2012年8月13日,秦腔剧院投入1000多万元整饬的“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易俗社,迎来了百岁华诞。坚持市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百年剧社迎来华彩绽放的涅槃。在这里,每天都会有经典秦腔剧目轮番上演,已然成为古城市民以文会友、品味民粹的绝佳场所。
曾几何时,这里一度时间门庭冷落,门可罗雀。
2007年6月,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曲江新区管理运营,开始了涅槃重生般的变化。
自2003年6月西安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城市以来,西安市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体制创新。而曲江新区作为西安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担当起市属文化院团改革的艰巨任务,转企改制,创新探索,锐意进取,培育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促进西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以前成天没戏演,现在成天忙演戏,这就是区别。有了演出,收入就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也上去了,大家就能一鼓作气地创作出观众爱看的好戏,这样企业的经营就越来越好,演出越来越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彻底把我们秦腔演员‘遇冷’的帽子脱掉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总经理惠敏莉深有感触地说。
改制后的西安秦腔剧院,激发了强劲的艺术生产力,在较短时间内精品迭出、佳作不断,先后创排了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大型秦腔音乐剧《杨贵妃》、大型秦腔现代戏《秦腔》、大型秦腔历史剧《七步诗》、新编秦腔历史剧《大明宫》等重大剧目,其中《柳河湾的新娘》入选“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陕西省视察工作时,对西安秦腔剧院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2年5月,在秦腔剧院成功改制的基础上,西安曲江新区按照“资源优化、主业突出、彰显品牌、稳妥有序”的原则,对包括五家院团在内的市属8个文化企业进行了整合重组。 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豫剧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5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全部转制为企业后,整体移交西安曲江新区,重新组建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在曲江新区全力扶持下,五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演艺院团重新出发,实现了优势文化资源与资本战略平台的有效对接,为西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市场主体。这是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注重实效走向纵深化的重要标志。
产业雄心激荡 文化强省振翅高飞
在文化体制改革掀起波澜壮阔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潮,勇于创新的曲江新区又一次走在了前面,近年来,曲江新区大胆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专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打通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构建文化产业孵化中心,在曲江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扶持发展体系,为区内文化企业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开城,曲江新区对新建的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采用“国有民营”的全新模式,将这些由曲江投巨资兴建的文化标志工程,交由最具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不仅迅速形成了市场竞争力,而且极大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真正有效发挥了文化惠民功能。如今这些文化场馆已经成为市民群众共享美好文化生活的殿堂。
创新求变是曲江不变的立区精神。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元说:“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曲江新区将按照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规划,突出‘世界城市、文化之都’发展主题,以文化、旅游、商业立体化、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全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投资拉动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从板块带动型向产业聚集型转变、从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向国际品牌合作战略转变,成为陕西省西安市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排头兵。”
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陕西文化因文化体制改革而如虎添翼,集群发展,整体推进的文化产业正焕发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勃生机。在前不久闭幕的陕西省十二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建设“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的发展战略。而文化体制改革正赋予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开启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已经催生了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推出了一大批文化精品。
正如“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展”所昭示的,以“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三秦书风”、 “仿唐乐舞”“长安画派”、“黄土画派”、“陕西文物”、“陕西旅游演艺”、“陕西民歌”等文化品牌为支撑的文化陕军,将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气派、三秦特色的陕西创造,走出陕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