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中国作协副主席)
这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总是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在年复一年的失望后,莫言获诺奖的消息令人惊喜,中国文坛涌现出了难以抑制的亢奋,看来,严肃文学在这个以浅阅读著称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魅力。昨晚,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连线了多位作家,穿过亢奋的迷雾,他们在谈到莫言获奖之余,还谈及了莫言获诺奖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影响。
接通记者电话的一刻,陈忠实说他是刚刚通过凤凰卫视的直播节目知道莫言获奖的消息,他非常开心,也诚心诚意地表示祝贺:“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我觉得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必将对中国文坛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莫言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独特思维、艺术个性,都已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陈忠实说,多年来,国内评论界一直都在议论,为什么中国作家无缘诺贝尔文学奖,甚至还有个词叫做“诺奖焦虑症”,由此可见国人对诺奖的关注和期待。“莫言的获奖不仅是他本人的光荣,也是中国文学的光荣,更是对多少辛苦耕耘的作家们和一直以来关心文学的人最好的慰藉!
诺奖改变态度,我们当然欢迎
中国作家莫言能够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已经是中国期待很久的了。
虽然,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作品确实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不管国家、民族是否相同,大部分的文学奖项都在追求艺术和思想的统一,所以在评选时都会格外青睐那些反映本国现实的作品。这么多年都没有真正的中国本土作家得诺奖,并不是我们没有好作品,而是诺奖不肯承认中国的这种现实。它的排斥是无理的。但现在,他们愿意改变了,我们当然欢迎。得奖并不代表就选出了中国本土最好的作家。
得奖并不代表就选出了中国本土最好的作家
此次莫言能得奖是绝对的好事,不管怎么说,诺贝尔奖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奖,这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肯定。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高兴。不过,莫言得奖并不代表诺奖就选出了中国本土最好的作家。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建立在其国家和民族的基础上的,有没有一种世界体的存在?我认为是没有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
中国文学,就是由于中国文字、民俗的独特性,使得我们的文学作品很难被翻译出其精髓。翻译质量不高,就导致了中国文学作品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我们没办法得奖,那么我觉得虽然遗憾,但也就那样了。现在的评委越来越不具备权威性。
现在的评委越来越不具备权威性
我认为,中国的近代文学完全是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很贫困的状态。
诺奖的评奖取向是需要作品有高贵的气质、有理想倾向还有批判精神,但这些在我们现在的作品中都不具备,也达不到。现在中国本土作品大部分都在回避当代的苦难。
诺奖的评委、评奖机制,对中国的文化文学都缺乏判断,中国的社会是封闭的,文学也有封闭性,这就导致了诺奖评审不进入中国社会生活,去深入体会,很难作出有效判断。
诺奖对于中国的作品有偏见。他所选的作品都是符合他对东方想象的作品,并不是真正的东方,包括咱们这边受青睐的大多都是采用西方技巧和西方观念来写作、翻译的。这是一种误读基础上的肯定。
诺奖近几年来被批判的很多。现在的这些评委普遍出生于40、50年代,他们不具备前几代评委的古典文学素养,也没有他们对于诺贝尔遗嘱的忠实,所以评判出来的东西越来越不具备权威性,看看即可。
所以,能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品绝对不会是国内看来最好的。中国汉语的魅力他们理解不了。
最应该得奖的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认为中国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很不容易。因为不是用原文书写,翻译很难达到水平,所以得不了奖,不是因为我们的水平和技术不好。而且一直以来,中国本土对文学价值的衡量也有着不同的诺奖价值取向。所以对中国作家而言,诺奖并不是最高的评价奖项,对于能否得诺奖,尽量保持一个客观、平和的心态,我们不应该把得不得诺奖当做对中国文学的评价。
不过,莫言获诺奖了。这证明了我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了,也证明诺奖开始改变了他对中国文学的看法,这是件好事情。
其实,除了莫言,我觉得中国有很多好的作家都应该可以得诺奖,像是陈忠实、贾平凹都很不错。我个人认为,最适合的应该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但是我怕诺奖评委看不懂。得奖当然好,但是不得也不代表中国没有文学大师。(记者 夏明勤 王娇莉 实习生 谢燕南)